爨榮傳
生于河南洛陽宜陽縣后莊約公元1398-1460年,祖籍西岳華陰縣南園村人。其祖先在元末明初公元1300年左右間,因戰亂東遷。世居宜邑后莊,先祖孤身來到宜陽后莊棲身于趙氏,做了趙氏上門女婿。趙氏無子,入趙家將趙氏雙親養老送終,自此“爨”在宜陽扎下根基。七百年來,爨氏每年清明節、寒食節,上墳祭祖前,先到趙墳祭奠,已成慣例。
其父生有兩個兒子,長子爨教、次子爨榮。爨榮因在明朝正統六年(公元1441)宜陽、洛陽、洛寧三縣大饑荒,捐粟粟二千一百石以賑饑民。此舉皇上明英宗朱祁鎮大為感動,皇封爨榮為義士。中華民國七年(1918年)編修的《宜陽縣志》二、五卷《人物、義烈》中記載。圣旨云,國家施仁善民為首爾,能出雜糧二千一百石,用助賑濟,有司以聞,朕用嘉之,今特賜勒獎論榮以羊酒,旌為義士,仍免本戶雜迅差役,數世尚允蹈忠厚,表勵鄉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雍正七年并在其宜陽縣文廟設位供奉。萬歷四十七年(1620)年間,知縣紀汝青,在后莊村爨氏家廟門口,古官道路邊建有“綸音褒羲”石坊.圣旨懸于其上,凡過往文武百官皆駐足參拜,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興盛數百年。又經知府袁錠,同知王瓚,通判薛慎,縣丞黃宗,主薄羅有聞,典史曹震,同贊辭曰:榮歸故鄉,華陰南園,適因兵變,孤身東遷,旅棲于趙族,結姻授產,甫及二世,田連千陌,富戶諱榮,明敏不凡,時值饑荒,百姓食艱,嗷嗷待哺,榮心側憐,一承朕命,輸粟二千,救活甚眾,宜民安然,有司以聞,靳賜瑤天,旌為義士,仍賜優免,當時仁厚,眾口交談,援及至今,僉斯源源,多士充癢,后生翩翩,仁者有后,天遵好還,隱德休征,于此顯然,銘刻在石,億兆永傳。該坊青石建筑,古樸莊嚴,高五米,四柱三門,雕刻精美,名人書丹,可惜已毀于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中。清朝雍正七年并在其宜陽縣文廟設位供奉,F存在祖陵爨榮墓前留有兩通石刻,上刻明朝知縣紀汝青贈對聯一副:
捐粟活饑民光沐天恩褒義德
植槐昌世澤衍看甲科振喬門
公元1993族人再續家譜,統計人口2800人,分布在河南省五縣十四個村。2008年1月通過族人不懈努力申報,F爨榮墓為文物保護單位,F存文物明朝石刻對聯一副,清朝石刻數件和1993年所建碑亭一座。





宜陽境內文保單位明朝捐粟義紳爨榮墓遭厄運
爨榮因在明朝正統六年(公元1441)宜陽、洛陽、洛寧三縣大饑荒,捐粟粟二千一百石以賑饑民。
此舉皇上明英宗朱祁鎮大為感動,皇封爨榮為義士。
現爨榮墓為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文物明朝石刻對聯一副,清朝石刻數件和1993年所建碑亭一座。
宜陽縣人民醫院新址位于宜陽縣錦屏鎮后莊村境內,將爨榮墓包含在內(文物保護范圍,南北120米,東西76米)
縣醫院施工管理人員目無法紀,于2011年元月十七日深夜將四座明清墓碑用鏟車推毀,并在保護范圍內傾倒建筑用土,占用大部分文物用地!這種行為嚴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強烈要求追究當事人法律責任,恢復文物原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