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加強爨文化研究開發 推進陸良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升級的思考时间:2017-10-10 摘要:“爨”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國云南曲靖陸良區域,自東晉南北朝至唐天寶七年、長達400余年所造就的歷史文明,歷經千年的積淀與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與典型的區域文化特征。系統、深入地挖掘并利用好這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建設和打造陸良爨文化旅游,這不僅對構建云南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平安發展、跨越發展有著強大的動力和現實的意義。文章對曲靖市陸良縣“爨”文化文化旅游開發進行了初步探討,以便為曲靖市陸良縣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爨文化 旅游 開發 恢復重建 古城 曲靖市陸良縣 云南歷史上先后出現過以今天昆明為中心的“滇文化”、以今天曲靖為中心的“爨文化”、以今天大理為中心的“南詔大理文化”。爨文化在云南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爨氏治滇跨度大,從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歷魏晉南北朝、隋朝、到唐天寶五載(公元746年),爨氏治理南中四百余年,如果從東漢末年爨氏見于記錄算起,到爨氏最終退出歷史舞臺,前后大約七百年時間。而且,它留存至今的大、小兩塊爨碑,是研究那一時期云南和中國歷史的重要線索。更重要的是,爨氏十分重視輸入中原文化,推動云南社會進步,也始終維護國家的統一,未出現過脫離中原王朝統轄的現象,實屬難能可貴。我們要以對歷史負責的精神,以對歷史尊重的態度,運用聚合量、恢復重建爨氏古城的方式,認真研究爨氏治滇時期這個充滿潛力的歷史文化旅游品牌,大聲叫響爨文化。再現爨王古國治理南中的莊重氣度和爨文化的迷人氣象。 陸良是爨文化的發源地,本文僅就爨文化的基本內容以及如何將爨鄉陸良龍海山、五峰山、彩色沙林、終南山、磨盤山、教子山、大團山、老滴水山、爛泥溝南山至母雞山延線這一豐厚的爨鄉歷史資源打造、轉換成爨文化產業談一點認識。 一、爨文化研究開發的必要性 (一)爨文化的歷史地位 爨文化是源于中原漢文化又融合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的一種多元復合型文化,包括自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約五個世紀的爨氏治滇歷史時期,由爨人、夷人這個民族群體所創造的既存與現存的各種文化現象,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宗教信仰、巫術禁忌、工藝制造、儀禮制度、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審美觀念、生產結構模式等。認真分析這些文化現象,可以看到爨文化是云嶺大地上,繼古滇燦爛的青銅文化之后又一大民族文化體系,它是上承古滇文化,特別是承襲和發展了滇國文化,下開南詔大理文化之先河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文化。這一地方文化有著豐富的物質與精神文化內涵。陸良做為爨文化的發源地、《爨龍顏碑》《爨寶子碑》的出土地,受爨文化的熏陶,曾出現了一批研究“爨學”的學者、專家,仿爨碑的爨體書法家、藝術家,對爨文化繼承和發揚起到重要作用。而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少青少年對爨鄉文化知之甚少或者一無所知,甚至連陸良縣城同樂廣場中央的爨龍顏將軍和爨道慶的雕塑,知其名者的也廖廖無幾。所以,發掘和弘揚爨文化對繼承和發揚民族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爨氏執政理念 陸良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居;商周時期,有部落和村莊;但由于陸良地處邊遠,可稱為蠻荒之地。由酋長或鬼主統領,各種條件差,文明程度低,當地居民靠簡單的農業維持生活,是一種文明程度極低的原始生活。自楚莊蹻入滇,始與內地產生政治聯系;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時始建縣,置“同勞縣”;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以后,武帝(司馬炎)改“同勞縣”為“同樂縣”。直到爨氏統治南中時,“鄉望標于四姓,貌冠顯于上京”,陸良與內地的聯系才日益緊密。爨氏大姓加強了與中原的政治聯系,取得王朝支持。將更有利于爨地的發展。由于歷史上王朝變更頻繁,加之中原紛爭不斷,中央王朝對南中地區鞭長莫及,由中央王朝委派的官員,真正實際到職的不多,多數是“遙領”遙控,地方官員基本上是由爨氏家族擔任。在中原動蕩時,南中地區的各級政權基本上都被爨氏家族控制,爨氏維護了中原與云南邊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密切聯系,始終接受中原王朝任命為刺史、太守,沒有發展到公開打出帝王的稱號進行割據。當全國處于動亂形勢下時,南中在爨氏的治理下,社會環境相對穩定,所謂“撫寧氓庶、物物所得”,從而在經濟文化方面獲得一定的發展。內地漢族為逃避戰亂,不斷遷徙南中,與當地少數民族融合,各夷漢團結、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人才輩出,是建康執國物資供應的大后方,為朝廷作出了大貢獻。爨氏410年間創造的爨文化,推動了整個南中的全面發展。陸良作為爨文化的發源地,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都受到爨文化的影響,加快了陸良發展,體現了爨文化在陸良歷史長河中的巨大價值。 (三)爨氏治理南中時期,各項事業處于領先地位 自爨氏入滇,帶來了中原文化,最為典型的便是中原儒家思想的傳播。人們開始重視學習,并形成通過學識登上政治舞臺的文人入仕的道路,使整個民族都重文。另外,帶來了中原的文字、書法、文學藝術等各方面的文化。在中原文化與當地文化相融合的基礎上,才形成輝煌燦爛的爨文化。比如:爨龍顏和爨寶子都是弱冠舉秀榜首,經君主擇優步入仕途, 爨龍顏的起點比爨寶子更高,一經舉秀榜首,即遷朝廷郎中(相當于中書省副職,輔助相國劉裕西鎮。遷南蠻府行參軍,一步一個腳印晉遷為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俟。 按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經濟的反映。南中發達的社會經濟才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先進文化!缎U書》上曾有記載“西爨白蠻也,東爨烏蠻也。唐天寶中,東北自曲靖州,西至宣城,邑落相望,牛馬被野”。寥寥數語,勾勒了爨地城鄉的繁榮景象和發達的農牧業。云南的原始農業有悠久的歷史。漢武帝在西南置郡縣,同時在西南地區屯墾,中原漢民的南遷,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隨之傳入,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同時,帶來了糧食作物、蔬菜的品種和種植經驗,發展了織染業、制鹽業、釀酒業、制鐵業。帶動了商業的繁榮,進而促進了交通的發達,城市的興起,極大推動了經濟的向前發展。 二、開發的指導思想 (一)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全會精神 ,以科學發展的態度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以前人的執政理念為榜樣,實現家鄉夢。以思想解放和思路創新為先導,以滿足旅游市場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為目的,通過體制改革和資源整合,破除制約旅游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旅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增強陸良旅游產業的發展動力、創新能力和競爭活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把陸良的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探索以旅游產業推動陸良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模式,為全省旅游產業發展與改革發揮示范作用。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突出特色和多元化發展相結合的原則。依托特色旅游資源,發展特色旅游產品,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基礎設施良好、生態環境優美,充滿活力而又具有陸良特色的旅游產業和產品結構,以特色鮮明而又豐富多彩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2、堅持發展與改革相結合的原則。圍繞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積極推進旅游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解放和發展旅游生產力,推動旅游產業快速、可持續發展。 3、堅持改革與開放相結合的原則。把改革、開放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提高旅游產業的開放度和國際化水平,促使旅游市場規則和服務標準與國際接軌,提高競爭力。 4、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把旅游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經濟體制、社會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體制改革和資源整合,拓展產業鏈條,提高旅游要素的聚合和產出能力,促進城鄉統籌、就業增加、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和諧發展。 5、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行業促進、市場推動的原則?茖W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政府在法律規范、政策指導、規劃控制、資金引導、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培育市場主體和行業中介組織,提高旅游產業的市場化水平。 6、堅持統一規劃和試點先行的原則。通過規劃指導,試點先行,總結經驗,分步實施,循序漸進,實現總體目標。 三、研究開發的思路和內容 一是爨文化史研究碩果豐厚。曲靖市召開了兩次爨文化研究學術會議,組織撰寫出版了《爨文化史》《爨文化研究》等專著,基本掌握了爨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其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表現。特別是岳氏四代創作了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南中磐石爨龍顏》一書(已出版發行)。岳雁文編著中國古代碑刻選《爨寶子·爨龍顏》(待出版)。陳大獻主編《爨文化述說》(待出版)。 二是根據原著《南中磐石爨龍顏》一書,改編拍攝一部電視連續。ù穗娨曔B續劇已列入陸良十三五規化)。順著爨龍顏的出生、成長及個人命運的脈絡延伸出種種緊張曲折的懸念和跌宕起伏的矛盾沖突,直到爨龍顏人生走到日暮及死后十二年間子孫想給他立碑的傳奇故事。本劇在陸良建好的《爨龍顏文化公園》取景,充分展現陸良的優美風光,歷史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電視連續劇的播出將會再次掀起一股: “爨文化”熱潮,推進陸良旅游的大繁榮。 三是根據明萬歷《云南通志·陸涼跡條》云:木柵羲城在中涎澤洲上,其南有騎思籠城。其實這兩座城是今薛官堡村址和村南古城遺址的記載。北以薛官堡村址為界,南至新莊南山,東至五峰山,西至莊上大團山、大莫古母雞山建一個萬畝《爨龍顏文化公園》園區。在園區里靠南山半山腰修一條旅游大道,昆明方向出大莫古收費站直通母雞山、爛泥溝南山、莊上大團山、薛官堡教子山。建成后和終南山、五峰山、彩色沙林、龍海山、中涎澤、白水塘、新盤江河連成一體。 1、在《爨龍顏文化公園》園區內開辟一批歷史人文景點,根據《南中磐石爨龍顏》一書對《木柵羲城》和《騎思籠城》兩城的描寫,實地勘查,精心設計恢復重建兩城。木柵羲城遺址是今薛官堡村址,是西漢置“同勞縣”治所。騎思籠城遺址位于薛官堡村南的龍潭山腳下。城址方圓數十畝略呈鍋底塘形,現存土垣長150多米,寬80米,高在1至3米,斷斷續續,內城已辟為秧田和萊地,靠龍潭山和依木柵羲城(薛官堡村)的護城河尚在。在建好的《騎思籠城》內設14個館,把爨氏家族在家鄉做的28件大事,邀請全國知名的雕塑家,真實的反映爨氏的精神面貌,做到有血有肉、引人入勝的雕塑作品,使游客更好的感受到爨鄉文化的精、氣、神。 2、根據原著《南中磐石爨龍顏》一書,在木柵羲城(薛官堡村)建好的“少昊廓”閣樓內分設三館分別雕塑爨氏祖先班氏在朝廷任職期間做的六件大事,爨氏“樹安九世”的偉績及上古帝王少昊、顓頊、才子祝融的偉績。 3、根據《南中磐石爨龍顏》書中的《兩城頌》在木柵羲城(薛官堡村)內開辟一批民俗人文景點,修繕木柵羲城東西嘹望臺(炮臺),重建南北嘹望臺,修建“五步三孔橋”,東西兩方的“兩步三眼井”和“大石子”等民俗人文景點。開通兩城護城河,引龍潭水環繞兩城,通木柵羲城北衛河流入莊上新壩水庫,灌溉農田。引火山龍潭泉水磨面碾米;馴養虎豹、兔子等民俗人文場景。銅坊、銀坊、玉石加工坊、陶瓷加工坊、豆腐加工坊等民俗人文景點。 4、在“教子山”上建一所爨鄉文化特色學校。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深化人文素質教育,加強學生的特長培養,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堅持以引導激勵為主、多方面滲透熏陶的原則,采取結合各科教學、融入校本課程、融入少先隊活動、鏈接閑暇教育等方式,積極開展古詩文誦讀、 傳統美德和禮儀教育、國畫、 書法、 篆刻、天文、武術、象棋、戲曲、舞蹈、民族樂器和古樂欣賞等爨鄉文化特色等課程。以此提升中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如2000年3月,陸良縣文化局和陸良縣教育局已聯合行文, 將書法教育納入全縣中小學課堂教學內容。在全縣師生中開展書法普及教育活動,每周安排書法課程,教育引導中小學生從小熱愛書法,練習書法。在教師培訓、崗位練兵中要加進書法內容。力爭到2016年底前使陸良縣書法教育普及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已建立和完善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職責明確、運轉協調” 的工作機制。先后,成立了陸良縣“書法家協會”、“大爨書法家協會”、“老年書畫協會”,建成了陸良縣文化館集書畫創作、交易、展覽和拍賣于一體的綜合性場館“爨鄉書畫院”。自1998年成立至今,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借助大爨碑在海內外的影響,積極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定期請來書畫名家舉辦講座,對作品點評等工作,使陸良縣書法藝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等等。 5、在南山“火龍潭”頂建一座文筆塔。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融入文筆塔上,賦予了文筆塔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以文筆塔之良好寓意引導大家尊重教育師祖——孔子,重視教育,崇尚文化;并在文筆塔上將儒、道、佛三者合一,使之成為培育學風,教化子弟努力學習,是希望當地多出文人學士方面人才的激勵物,文筆塔成了振興地方文化藝術的標志和象征性建筑;且啟發倡導人們行善積德,好心有好報,采用文筆塔之美好寓意教化開導一方民眾,建立文明淳樸、團結和諧的民風民俗,并以文筆塔鎮妖壓怪祛邪惡,文筆塔負載著人們的良好愿望。這種種寓意美好、文化藝術內涵豐富的文筆塔,具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現實的積極意義。 6、在“木柵羲城”(薛官堡村)內建一個爨鄉文化小康示范村。按照“木柵羲城”整體恢復重建方案及小康村發展藍圖,徹底改變村容村貌,美化群眾生活環境,在硬化通村道路的基礎上, 硬化村內路;再次,統一群眾每家每戶的院墻,做到整齊劃一,建標準化廁所,并爭取上級開發資金,使所有耕地全部用上管灌節水工程。做到村內無積水,無雜物、無亂堆亂放現家,人們真正享受到爨鄉文化小康村建設帶來的成果。村內通電、通郵、通車,有活動室、衛生室、農民技術學校等。走進“木柵羲城”,真正感受到古代“同樂縣城”給人民群眾舒適、親切、豁然開朗的感覺。 7、在南山“火龍潭”西面建一個爨鄉文化博物館。把爨龍顏碑遷移到新建的博物館里。爨文化博物館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惠及大眾、造福子孫的民心工程,如建成開館,會標志著我省專題博物館館藏文物和藏品開發保存環境標準化建設邁向了新的臺階,也為把我縣建設成為具有吸引力的休閑旅游城市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必將為繁榮發展我縣文化旅游事業,進一步弘揚民族地域歷史文化起到促進作用。 8、把西山城池搬到莊上“大團山”重建。(西山古城亦稱中壩古城,位于陸良縣小百戶中壩村與下壩村之間的永清河邊,F存城垣系土筑,城分內外城,內城形似月牙狀,東城垣系一天然的懸巖,永清河沿巖下由北而南流過,形成天然的護城河,內城為南北向,南北長215.6米,東西寬139.6米,外城垣原有東西兩面,現東西面已夷平,僅存西面,外城寬100殺米。據清道光《陸涼州志》載:“西山古城在城西30里,舊夷長所居,故址尚存!保 9、把天花古城池搬到莊上老滴水水庫重建。(天花古城遺址位于陸良縣小百戶天花村南面,現存的遺跡為長方形,南北向,城垣為土筑,城垣為護城河,東西長156米,南北寬110米,如今城池已作農田。據民國《陸良縣志稿》載:“天花縣:治西北六十里,昔有奇花獻瑞,每日夜三斂三放,開經數月不萎,故名其曰:天花。后廢,故址猶存!保 10、把芳華古城池搬到濫泥溝南山南山重建。 11、把河納古城池、牛山古寨(牛山古寨:周廣數百畝,壘址甚圓。就實地考察,當地人稱古城寨,坐東向西,中心呈圓形,四周壘址尚存,占地二十余畝。中央有數噸重的大石一塊,名"點將臺"。寨址背依山脈,前面是懸崖,其后和左右側為較開闊的平緩坡地,方圓有數百畝。)搬到母雞山與河納村之間重建。 12、在“母雞山”頂建一個嘹望臺與南山“火龍潭”所建的文筆塔相映現。 13、為了更好的宣傳爨文化。重寫龍海山“共產黨萬歲”五個大字,在右下方用大爨體書寫“爨”字,表明爨文化在共產黨領導下得到傳播和發揚。 14、通過土地流轉,通過企業帶動、能人帶動,組織專業合作社等形式,提高生產力水平和產品品質,實現農業現代化。綠化一偏荒山。東至五峰山,南至新莊村,西至母雞山,北至莊上村。由林業局根據林權制度改革方案,實施綠化工程。 爨文化是云南乃至中國歷史上民族交融與民族凝聚的典范,是云南歷史文化三大高峰之一。它不但包括輝煌的精神文化,同時還具備豐富的物質文化內涵。研究這一特殊的文化資源,對于深入認識爨文化的底蘊,豐富云南文化寶庫,增加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推進民族文化強省建設和曲靖文化強市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開發爨文化這一獨特的文化資源和品牌價值,變文化資源為文化資本,是文化旅游與文化資源融合發展的需要,迫在眉睫。 目前,文化企業正在運作前期工作,等待恢復重建“木柵羲城”、“騎思籠城”、“爨龍顏旅游文化主題園”項目落地。項目占地30佘畝,總投資3億余元人民幣。已建成的“爨龍園溫泉”和“桃園溫泉”旅游度假村,迎來了中外賓客。已初步形成了爨文化產業同旅游產業無縫對接!澳緰鹏顺恰焙汀膀T思籠城”、“爨龍顏旅游文化主題園”等項目的建成,將同母雞山、大團山、教子山、終南山、五峰山和彩色沙林連成一體,即可帶動陸良旅游的發展升級上臺階。 正因為爨文化的獨特性,在項目建設上就需整合旅游資源,形成云南民俗文化旅游核心區域,從而構成具有經濟活力、文化張力和旅游潛力的文化旅游經濟園區,使這一園區成為承載、傳承、展示、體驗、消費爨文化的重點園區,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爨文化名片,增強陸良人的認同感和歸宿感,擴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對推動陸良爨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文化與旅游、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技的有機結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過程也是體驗文化、尋找文化差異的過程。開發好、利用好爨文化這一獨特旅游資源,用獨特的文化品牌和文化魅力來推動旅游跨越,才能使爨文化旅游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更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 四、開發的措施和辦法 (一)建議陸良縣政府召開一次相關部門、專家學者參加的座談會,形成會議紀要。 (二)研究制定統一的開發規劃方案。 (三)建議把規劃方案納入第十三個五年計劃。 (四)加大宣傳招商引資力度。 (五)成立開發領導小組,加強開發和指導監督力度。 參考文獻: 1、明萬歷《云南通志·陸涼跡條》 2、方國瑜 主編《云南史料叢刊》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3、《新纂云南通志》 4、《乾隆周志.陸良卷》 5、俞智英先生文集 6、《陸良縣地理志》 7、《陸良縣志》卷二議 8、《南中磐石.爨龍顏》 曲靖市陸良縣文化館 岳雁文 電話:13769806826 歡迎轉載標注(來源:中國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