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同勞縣、西晉同樂縣故址考》时间:2023-11-13 14:02:25 西漢同勞縣、西晉同樂縣故址考 岳雁文 (曲靖市陸良縣文化館, 云南 陸良 655600) 摘要:陸良歷史上曾名同勞、同樂。根據有關歷史資料的記錄及親自走訪考察,就西漢同勞縣、西晉同樂縣故址問題重新進行論證。按照歷史記錄的爨氏分布地域,從西漢置同勞縣的族屬、自稱、發展源流、習俗及陸良壩成因等方面,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解讀。對弄清陸良故址有一定的補益作用。 關鍵詞:云南地方史 同勞故址、 同樂故址考證 陸良縣歷史悠久,早在周末楚頃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8年)莊蹻主滇,縣境即為“滇”領屬。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南夷盡平,漢王朝在滇王統治地區設置益州郡,轄今云南境內二十四縣,“同勞縣”即是二十四縣之一。 益州郡在曲靖區域范圍內設有“味縣、牧莫靡、同瀨和同勞”四縣,“同勞縣古城”建縣筑城的歷史與曲靖“味縣古城”同齡。味縣古城地點不論曲靖城南(三堡)城西(三岔)還有比較明確的記載,同勞(樂)縣卻沒有,從同勞到同樂、舊州、芳華、河納、魯昌,到陸良縣城,城址一個個跟著換,誰也說不清。 據《爨寶子》和《爨龍顏碑》記載:爨氏為同樂縣人,自漢代班氏輾轉至蜀滇,經幾代人的奮斗,成為南中大姓。從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到唐天寶年間,爨氏治理南中四百余年,如果從西漢末年見于諸記錄算起,到爨氏最終退出歷史舞臺,前后大約七百年時間。 可這強大的大性爨氏家族,多么輝煌的一段歷史,如今留下的這是兩塊爨碑,“同勞縣古城”和“同樂縣古城”更沒有任何記載。同勞縣在歷史上存在300多年,到了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同勞縣為同樂縣。這時的同樂縣屬建寧郡。據有關史料記載:南朝宋、齊、梁時期(爨氏治理南中鼎盛時期),同樂縣曾為寧州治所中心,是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 這一時期因爨氏的入遷,以漢儒文化和當地土著民族(夷民)相融合,開創了較高的“爨文化”。聚居在陸良壩子四周的夷漢先民便逐漸向東南移到盆地半山腰居住,同樂縣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也隨之由西部逐漸向東南移到盆地(壩子)半山腰。經歷:兩晉、南北朝、隋、唐各代。 到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唐代南詔滅爨后,為了鞏固其在原爨氏統治區的統治,將其地(西爨)遷二十萬戶于永昌(今保山)等地。廢同樂縣,同樂縣治中心城池也隨之廢棄。又隸屬拓東節度,更名為“夔鹿弄川”。故此今保山等地尚有爨氏遺裔,如“寸”姓等。 兩宋時期,自唐天復二年(公元902年)鄭氏滅南詔后,先后建立了“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三個短暫的政權。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滇東三十七部推翻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段氏改拓東節度為鄯闡節度,同時改“夔鹿弄川”為“吾彥甸”。 1974年10月,陸良縣河東堡當地農民防洪取土時在河東堡村委會河東村北,挖出了數百件火葬罐,這些火葬罐或陶制或瓷制,其形制獨特,圖案精美,經斷代分析為宋元明清時期的火葬罐?梢酝茢嘣谔扑卧鲿r期,陸良壩子周圍半山區的先民在自然的演變和人的作用下,水域于下降,海拔在1839至1849上下的村子,在夏秋洪水季節也已露出水面。人們已開始向壩子岔地中的嶼洲低丘部移居。故縣治遷到今舊州一帶。今曲靖一中的《三十七部會盟碑》記錄了大理國征服今滇東地區后,與包括“落溫部”(今陸良)在內的三十七部在石城會盟之事。南詔、大理國時期,今陸良曾幾經戰爭卻難,幾易其名,同樂之前的邑(夷)長所居城池和縣治中心城池也隨之荒廢。 元憲宗三年(公元1254年),元世祖忽必烈滅了大理政權,前期改“落溫部”為“落溫千戶”治所仍在今縣城東北之舊州,下設“芳華、河納”兩“百戶”。后期又廢“千戶和百戶”。改設“陸梁州”及芳華、河納二縣。舊州縣治雖置為陸良州治,然規模不夠廣闊,居民、街道、集貿也不完備,僅州署官員,吏役所駐。州治旁另建有駐城一座(今小堡“月牙江古城”),芳華縣治設于今芳華“田心古城”一帶。河納縣治設于今大莫古河納村一帶,F存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覺寺及巳損毀的龍鳳寺、小堡月牙江古城、舊州古城、芳華田心古城、河納廢縣古城等,是元代陸梁州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發展的重要佐證。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沐英率軍征陸梁,號召部族歸順,時“魯昌”有酋長劉氏兄弟結寨反叛,被沐英舉兵討平。時值六月,天氣陰霾清冷,沐英以古有“變作人間六月冷”詩句改為“信是深山六月涼”命改“陸梁州”為“六涼衛”。因“六”與“陸”同音,也寫作“陸涼州”。此時的陸涼州,仍轄芳華、河納二縣。當務之急在于設衛控扼邊民,因此先在魯昌筑衛城。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陸良山洪發,大水沖入城內(魯昌衛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因水患而將衛城遷至南盤江畔北今陸良城。 陸邑古城遺址雖多處,但并非所有古城都為州治、縣址。大多為邑長所筑之私家(居。┏浅。經歷了兩千余年的古同勞(樂)縣故址,隨著自然環境的演變,朝代的更迭,行政區域也隨之更迭,加之今陸良縣對此吏實在明代之前缺乏文字記載,明清始編寫《陸涼(良)州(縣)志》,因當時限于歷史資料、交通信息等條件,很難對幾十世紀前的問題作出全面系統尋根究底的考證(如:西漢時期的同勞縣,據民國《中國歷史地圖集·云南冊》及民國《陸良縣志》載:“治所在今縣城魯昌一帶”)。所以在州縣志古跡條中,便含糊其源的記述,后人也就延用此記述。因此,要弄清古同勞(樂)縣故址,還需要透過兩千年前的地理環境、交通狀況、云南的開發歷史和文物考古等方面來思考鑒察,才能獲得正確的答案。 我們從陸良壩成因上來看,它是一個斷層陷落的湖積盆地,或稱“斷拗湖盆”。它是地殼結構在發生大面積抬升的喜馬拉雅運動中局部錯斷而陷落,龍海山由于斷裂,上升作用而隆起,高出壩子600—800米(最高海拔2687米)。綿延在西部的牛頭山(最高海拔2493米),斷裂在永清河附近,出露不太明顯。這兩個斷裂帶和斷層以西的局部拗陷組成了陸良良好的天然湖盆。 陸良湖盆形成的同時,大氣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徑流(大氣降水除去損耗后,沿地面或地下運動的水流)也匯集成了江河。古時的南盤江稱“溫水”,在匯集了上游沾益和曲靖2486平方公里的徑流,經竹子山和龍海山之間的關咀出口(響水壩)自北向南流入陸良壩區。又匯入發育在陸良四周山地20余條大小河流以及許多泉溪(舊志稱:單從龍誨山斷裂帶上流出的龍潭水就有18處),山洪等884平方公里的徑流,這樣匯集在陸良壩區的年徑流總量達10億余立方米。但由于狹谷河段(西橋上下約5公里左右的河段是石灰巖河床,河底高于上游河床1.5米,河槽狹窄,阻礙洪水暢瀉,徑流量遠遠大于泄流量,陸良壩區就成了沾、曲、陸三縣滯洪、泄洪、排澇的總匯,形成了江海連片的“水域”)。陸良洪荒時代的這個面積巨大的高湖泊,史書尚無記載,明國初年的《陸良縣志稿》稱中源澤為“滇左巨津”,后又稱“滇東大澤”。 遠古時代的“滇東大澤”形成以后,也經歷著發生、發展和消亡的演變過程。從1977年在魯昌村出土的3件有鍛石錛;下半年在小洋溝村旁,地表下兩米處出土石斧一件。經專家鑒定:其4件器物為新石器晚期的器物,說明陸良壩區早在原始社會中后期的新石器時代(冬春枯水季節)就有人類活動。 夏秋雨季洪水暴漲,最大澤面可達1000余平方公里,水面范圍北起響水壩,南至五峰山、終南山麓和杜旗堡(海拔1918米)、薛官堡(海拔1893米)的低凹等地。東部邊緣自北向南,大致沿著龍海山腳的平山口到南部的大龍潭(海拔2100米)、泉豐、如意龍潭(海拔2185米)、直到湯官箐(海拔1927米)的低凹一帶;西部邊緣則自北向南,從馬長湖山麓(海拔1868米)、大橋村(海拔1862米)、新發村(海拔1864米)、青山(海拔1851米)、西橋(海拔1845米)、南昌(海拔1847米)、山坡子(海拔1846米)、西朝沖(海拔1849米)、麥子河(海拔1865米)到薛官堡古城(海拔1884米)的低凹一帶。冬春枯水季節,水深也隨之變動,從數十米降到幾米。壩區西南部的魯昌(海拔1833米)、四河小洋溝(海拔1833米)一帶,雖冬春枯水季節有露出水面的荒地,但不適合建城居住。 大約在兩千年左右的秦漢時期,滇東大澤就已逐步干涸,隨著盆湖水域的逐步下降縮小,岔湖逐漸演變為崗丘突起和若干大小湖澤江河錯交的岔地,在岔地中湖澤之間州嶼與邊沿部分已開始有少數僰人(秦開五尺道,其道從四川宜賓南下,古稱“僰道”。漢稱“南夷道”、“朱提道”)先民生息活動。今日的陸良壩區當時尚是湖澤遍布,人煙罕見,不可能有僰人居住,大多數僰人先民均是環繞岔地西南、西北的高出湖澤水面的半山腰(海拔1860米上下)地區聚集居住,特別是在南部地區,從事農耕、游牧、狩獵等活動。因此今杜旗堡、薛官堡、莊上、嘎古等今大莫古地區。還有西部的小百戶、天花、永清河及西北部的芳華、石壩等地區,是當時自然條件優越,人口較集中的發達地區。1983年在陸良縣馬街鎮薛官堡古墓地出土的文物西漢青銅矛及2012年8月中旬,對薛官堡周家墳和唐家墳墓地發掘,清理墓葬100余座,發掘文物200余件。對出土器物分析,該墓地為西漢土著部族的公共墓地,該墓地的發掘證明西漢時期漢文化進入西南夷地區與周邊土著文化的相交、相融。 首先,可從龍海山龍鳳寺山腳的湖水印跡看,湖水印跡海拔在1845米至1860米上下。(2016年2月11日,地球圖庫得知)可證明陸良壩子在唐朝之前,海拔在1845米以上的村子,夏秋洪水季節是露出水面的。舊州村海拔1845米上下和小堡子村海拔1852米上下的地面巳露出水面。魯昌村海拔1833米,四河小楊溝海拔1833米,在夏秋洪水季節水深十余米,不能建城居住。 其次,從陸良大堆子分布情況中得到確證:陸良“大堆子”是陸良民間對“梁堆”古墓的一種俗稱。主要分布在陸良縣北部和西南部的丘陵緩坡地帶,板橋石壩大堆子(5處)分布在陸良縣蔡石壩和鄭石壩兩村附近的山林和丘陵地帶,海拔1853米至1863米之間,嘎古大嘴子(8處)海拔在1885至1899米之間,興仁三堆子(3處)海拔在1884米,山坡子大堆子(9處)海拔在1845至1853米之間(美國人修建飛機場時已削平)。關于“梁堆”墓的情況,新中國成立以來經考古專家在陸良境內和云南省其他地方對此類型墓葬考古發掘證實,梁堆墓為漢晉至隋唐時期的“南中大姓”之墓,時代為魏晉南北朝居多,也就是西漢同勞縣和西晉同樂縣時期大姓家族之墓。 再次,從陸良縣壩區地名的歷史來源看:今日中樞、板橋、三岔河和馬街等壩區的304個標準地名中,除元代建立的白塔(大。┍ぷ、(大。┕秆,達子村等4個地名外,其余一半以上(56%)均明確為明初至清末大批漢族移民遷人定居后命名的,這也說明了距今一千兩百年多年前(唐宋之前),陸良壩區尚是一片無人居住的水域。 再其次,可從秦漢至唐朝時期的交通通道來看:一是由薛官堡古城為起點沿東南師宗,羅平達牂牁郡(駐貴州遵義)。 二是由薛官堡古城為起點向西至天花古城、西山古城,在向西延伸,經大街宜良九鄉、北古城等地直達滇池地區。三是由薛官堡古城為起點向西延伸,經莊上、亂泥溝、挪巖、天生關、路南和摩站、宜良九鄉、北古城等地達滇池地區。四是由天花古城、西山古城為起點,沿西北部地區,高栗樹、長坡、曲靖廖郭山達曲靖(味縣),即蜀漢時南中郡治中心來降都督駐地及寧州治所中心交通孔道,如今這些古道痕跡尚存。 在古道痕跡道路上有薛官堡古城遺址、天花古城、牛(首)山古寨、西山古城。這些古城寨歷史上曾有的是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的是當時邑長(即夷長)所筑的私家城池。據清朝乾隆、道光、民國《陸涼(良)州(縣)志》以及明清以來《云南通志》古跡條載:“西山古城,治西三十里,為昔日夷長所居,今壁壘猶存!币源送茢,自漢武帝在云南省境置初郡,歷蜀漢、兩晉、南北朝、隋、唐天寶年間,中央王朝對云南均是施以羈糜統治,遙授本地部族首領(即夷長)為地方行政長官,通過這些部族夷長來籠絡當地民族。這西山古城就是當年同勞縣邑長所筑的城池。 據天啟等《云南通志》及《陸涼(良)州(縣)志》古跡條載:“牛山古寨在縣城西北天柱山之半,周廣數百畝,址壘甚圓,莫考所筑!庇謸对颇瞎糯髯迨仿浴そㄖ苹罡锉怼份d:“漢 ·蜀漢時同勞縣在陸良縣西! 綜合上述考證:蜀漢及兩晉、南北朝時的同勞(樂)縣是建寧郡、寧州的中心腹地!币虼,牛山古寨有很大可能是爨氏當扭溝營寨。 據《云南各族古代史略》建置沿革表載:“漢、蜀時同勞縣治在今陸良縣西!庇謸迩、道光、民國《陸涼(良)州(縣)志》古跡條載:“天花縣治西北六十里,昔有奇花獻瑞;每日三劍三放,開經數月不萎,故縣名天花”壘址猶存。 天花古城,位于今縣城西約三十公里的小白戶鎮天花村西約300米處,村東有約50米的溪邊,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長約3公里的河谷中。四周為蒼翠的丘陵低山環抱,谷中盡皆紅壤沃土,有長流清泉縱貫中部,山泉清秀,自然條件優越,還有豐富的鐵礦,有利于生產、生活。且與南中交通大動脈地區(滇“五尺道”)臨近,是首當其沖受楚、漢及滇“益州郡治”中心影響開發較早之地。 據《南中磐石·爨龍顏》第二十二回載:“這些都屬天花地界為同勞縣治!痹僖晕羧贞憶觯迹┲荩ǹh)的管轄區域看,西面遠達今宜良北古城、九鄉、大哨等地,北面直抵今馬龍李子溝、南溝、添福山、曲靖黃泥堡、越州一帶,是“同勞縣”的管轄境域痕跡。由此確證“天花古城”是“同勞縣”的縣治中心所在地。 據史料載:同勞縣一直沿用至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從縣境內現以出土的數十件較精美的兩漢青銅器,鐵器等文物看,今陸良以“同勞縣”命名存在300余年,由于地處“西南夷”(今整個西南地區)南中及益州郡之腹地,一大批從中原遷來的漢族移民與原來當地的土著相融,共同勞動,共同開發,其經濟、文化和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西片區的開發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壩區有肥沃的土地,其住所也向壩區半山腰轉移。 據1965年在莊上村委會壩巖村(海拔1865米)出土的《爨龍驤刻石》上刻“太和五年歲在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龍驤之墓”20個字,是碑立于東晉太和六年(公元371年)。1908年發現于大莫古鎮戛古村的《祥光殘碑》,此碑雖殘且泐蝕太大,字跡多模糊不清,但從可識辯的十分之一的文字中,可確認其書體介于《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之間。除《爨寶子碑》發現于今曲靖楊旗田,其三碑均在陸良壩子西南部的丘陵緩坡地帶,且可以斷定爨氏同樂故居(故址)亦當在距離此區域不太遠的半山坡地方。 從清代陸良的航運史來看:據《陸良縣志》載:“清代以前,部分江道與湖澤相連為一片水域,清末直到解放前,中源澤還是馬街、三岔河、縣城與曲靖、沾益水運的重要航道!睋駠跄臧妗蛾懥伎h志稿·狠碎條》載:“清康熙十年辛亥六月大風,城內居民趙東山趕場返回,從象咀乘船,行至中源澤中,大風覆舟,淹死甚眾! “光緒八年壬辰大水,六月二十四海中(中源澤)大風覆舟,溺死甚眾!闭f明清代及民國時期的陸良縣江河湖澤航運已頗具規模。 1971年在馬街鎮小西營出土的銅鼓,直徑80.5厘米,高51厘米,被稱為“云南銅鼓王”。其中心是十二芒的太陽紋,鼓面有四只立體青蛙,腰部有四個耳,鼓身密布紋飾,使這面巨型銅鼓顯得瑰麗而繁縟。經專家研究鑒定:是東漢至北宋年間的器物,其可能也是大風覆舟沉浸于水中的爨氏使用過的禮樂器之一。從中國的造船史看,秦漢時期造船業已得到迅速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就從象咀(響水壩)乘舟,利用“滇左巨津”廣闊的水域作為長途來往航行的交通運輸通道直達中源澤舟上,經莊上村東北部底凹河谷達莊上新壩,達薛官堡古城。 薛官堡古城遺址座落在今縣城南17公里的薛官堡村東南角落磨盤山麓,海拔1884米,城池東西長780余米,南北長490余米,四周有40余米寬的護城河,F尚存斷斷續續的土坦約150余米,底寬約80米,高1-3米,城內現墾為水田,據當地人稱:在50年前,還有極少數城磚出現,今水田中時有灰白色瓦片出土,城址附近曾出土過多件漢晉時代的青銅器。北面護城河和村子護城河共用,相傳兩城之間有兩道壩凈水爭流美景。 今薛官堡村子(海拔1894米)也是一個古城池的遺址,東西南北護城河尚在,寬40余米,北面護城河人們習慣稱“北衛河”,北衛河直達莊上坡至海界有2500余米的平地,村子東西長1300余米,南北長350余米,今存有東西炮臺(瞭望臺)兩座,村中的“五步三拱橋”和東西兩頭的“兩步三眼井”尚存,西面三眼井還在使用。 2012年8月文物部門對村南的周家墳和唐家墳(海拔1889米)的墓地發掘考證,是陸良境內迄今準確認定的唯一一處青銅時代墓葬群,也是曲靖市目前發現的大型青銅墓葬群,聞名于世的《爨龍顏碑》也是從兩城東南面一里左右的大紅坡搬運到此村的斗角寺保存,因此推斷:此兩城是西晉至唐中葉爨氏治理南中的同樂縣治。 據明萬歷《云南通志·陸涼跡條》載:“木柵羲城”在中原澤洲上,其南有“騎思籠城”。民國版《陸良縣志·古跡條》載:“木柵羲城在中原澤洲上,大理蠻酋所筑”!膀T思籠城在治南大理蠻酋所筑”是受民國版《陸良縣志》及《中國歷史圖集·云南冊》載:“治所在今縣城南魯昌一帶!敝龑。說成“木柵羲城”位于華僑農場馬房,“騎思籠城”位于今縣城南效魯昌村。此二城并非“大理時蠻夷所筑”據有關史志記載:大理是繼南詔之后,置落溫部設治于今舊州。此二城實為西晉、南北朝、隋唐之時爨氏故地。根據方位來看:魯昌城是在中源澤尾閭,而是在今華僑農場馬房西面,并非中原澤洲上。由此確證:中原澤洲上的“木柵羲城”是今薛官堡村址,其南“騎思籠城”就是今薛官堡古城遺址。 此兩城故時緊靠“滇左巨津”,是“有險可守”的關隘和城堡!澳緰鹏顺恰钡貏萜教,是最大最重要的城堡(縣城)!膀T思籠城”依山傍水,附合古人風水學選址要求。 經上述諸方面考證:西漢同勞縣故址并非今日之“魯昌”,而是偏居于今縣城西約三十公里的小百戶鎮天花村西約300米的“天花古城”。同樂縣故址也并非今日之“魯昌”,而是偏居于今縣城南17公里薛官堡村址的“木柵羲城”和村南的“騎思籠城”古城遺址。 參考文獻: 1、明萬歷《云南通志·陸涼跡條》 2、方國瑜 主編《云南史料叢刊》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3、《新纂云南通志》 4、《乾隆周志.陸良卷》 5、俞智英《陸良古城寨拾遺》陸良縣文史資料 第五輯 6、王平《歷史上的陸涼海和中源澤》陸良縣文史資料選輯 7、俞智英《同勞(樂)縣境域今敘》陸良縣文史資料 第五輯 8、俞智英《陸良昔日的江河湖澤航運》陸良縣文史資料選輯 9 、《陸良縣地理志》 10、《陸良縣志》卷二議 11、《南中磐石.爨龍顏》 12、蔣吉成《古城同勞》爨鄉文化風采2007年1月 曲靖市陸良縣文化館 岳雁文 電話:13769806826 歡迎轉載標注(來源:中國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