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至西晉時期,中原漢民遷入西南地區,發展成南中大姓。其中,大姓爨氏以同樂縣(今云南省陸良縣及其周邊地區)為基地發展勢力,至東晉成帝咸康九年(公元339年)爨深“雄長群蠻”,枝葉遍南州。西南地區,古稱“西南夷”,與號“南中”,民族眾多,史稱夷或夷越。以爨氏為代表的漢民大姓,生活于夷人的汪洋大海之中,漸被“夷化”,至隋稱爨氏與焚、叟弄土人融合成新的民族共同體為“爨蠻”,爨氏由一姓氏演變為民族。爨氏統治區稱爨地、爨區;爨地居民統稱爨蠻、爨人。因爨地爨蠻的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至唐初又分為“西爨白蠻”和“烏蠻”二部。因此,爨文化一方面是以爨氏為代表的漢民大姓在西南傳播和保存了漢文化,另一方面是以爨氏為代表的漢民大姓在“夷化”。 漢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斷向四周擴大它的灌溉面。漢晉時期遷入西南的漢民傳播了漢文化,爨氏故里同樂舊地至今保存的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就是實物佐證,由兩爨碑可見漢文化的精髓。儒家教育和儒家思想、漢文化體晉寧駢文及漢字書體隸楷在西南傳播,尤其是兩爨碑的文體書法為前賢推崇備至,阮元跋《爨龍顏碑》說:“此碑文體書法皆漢晉正傳,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此碑還被譽為“書家鼻祖”。 漢晉時期,西南的古代居民棘、昆明、叟、摩沙、僚濮、閩濮是由先秦時期的原始族群氏羌、百越和苗民盤瓠三大系統互相碰撞、融合、分化而來,史稱夷或夷越,又作南蠻。西南的夷(蠻)眾多,民族文化絢麗多姿。歷史上遷入西南的漢民,遠在莊踽入滇時就“變服從其俗以長之”。漢晉時期遷入西南的漢民,以爨氏為代表的大姓不得不入鄉隨俗,通過與夷酋聯姻和盟誓,接受夷人的巫鬼教,學習夷經和夷人歌舞,過夷人的火把節,服飾和喪葬稍參夷戎之風習,語言訛舛,與漢稍有不同,從而視為“爨蠻”。絢麗多姿的夷文化“夷化”了以爨氏為代表的南中漢民。 西南邊疆,史稱“不毛之地”,物產豐富,但經濟落后,是待開發的處女地。漢晉時期遷入西南的漢民,在從今四川宜賓,經曲靖、滇中,西至保山,東達貴州普安廣大地區屯墾,使用鐵器,推廣牛耕,開發、建設邊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漢代設的益州郡同勞縣成了墾民的樂園,西晉初易名同樂縣。正是以爨氏為代表的南中大姓的開發,西南地區發生重大變化。南朝未期,梁睿一上北周大丞相書說:南寧州“戶口殷富,金寶富饒,洱河有駿馬明珠,益寧出鹽井犀角”。二次上書說:“其地沃,既饒金寶又多名馬,僅牧起‘熟蠻’的租調,一次就可供城防倉儲之費”(見《隋書·梁睿傳》)南中在爨氏統治時期經濟發展,繁榮凝聚著創業者的心血和汗水。到唐初,史載生活于滇中、滇東的西爨白蠻與生活于滇東北、滇東南及黔西廣大地區的東爨烏蠻,“邑落相望,牛羊被野”(見《蠻書》和《新唐書·南蠻傳》)整個爨區是一片繁榮發達的景象?傊,開拓者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 爨氏統治時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開發了西南邊疆,發展了經濟,創造了輝煌一時的爨文化。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南詔起兵滅爨,西爨區“蕩然兵荒”,西爨白蠻二十萬戶被脅遷滇西,東爨又徙居西爨故地。長期以來,爨文化被湮沒無聞,但是,我們仍可以經過探索,即透過歷史記錄的夾縫和爨氏的墓碑和墓志,由白族和彝族歷史的研究,發現公元三世紀中至八世紀中西南地區400余年由爨氏、爨蠻、西爨白蠻與東爨烏蠻創造的古代文明。爨文化是云南歷史發展的重要鏈條,它上承滇文化,下啟南詔大理文化,促進了彝族的發展。因此,研究和發掘爨文化,不僅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