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著名獸醫細菌學專家俞其能主任
俞其能(1888~1975),出生在陸良縣中樞鎮西門街一個書香世家;為俞氏學仁支系第21代孫,俞性善之次子。
能初時入私塾,畢業后就讀曲靖府高等小學堂,刻苦用功品學兼優,于1909年畢業。受聘在陸良縣城小學堂教書。
1911年考入昆華第一中學,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1914年昆華一中畢業,被選送赴日本留學,就讀于東京帝國農科大學獸醫細菌學專業。
1921年學業屆滿,留校實習。時年33歲。
1922年回國途經上海時,上海獸醫學院蔡無異院長識其所長,禮聘該院教員,先生婉言謝絕,志愿回滇從事獸醫事業,服務桑梓。由于當時云南內部紛爭,獸醫事業不被重視,而大失所望,再次出國。在日本東京血清廠從事微生物檢驗。積數年之經驗,其技術日趨精深。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侵占我國東北三省。先生義憤填膺,毅然決定回國,整裝之際,血清廠以重金挽留,先生仍然拒絕;氐降崾『,先后擔任昆華農校,云南軍醫學校,昆華醫士學校,昆華師范學校等校細菌學教師。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先生失業,回到陸良縣城,相繼擔任中、小學教員,以微薄薪金維持生計。
1950年,我省富民、武定等縣耕牛大批死亡,時任省農林廳長的張天放派專人到陸良請先生前往診治,經采血化驗,確診為耕牛錐蟲病。由于診斷準確,措施得當,很快撲滅了疫情。
1951年,先生被云南省農林廳選用,安排在云南獸禽疾病防治研究所擔任主任。
同年陸良首次發生豬喘氣病,經先生診斷,提出有效防治措施,結果控制了疾病擴散,減少了農民群眾的損失。
1952年,嵩明軍馬場為駐云南解放軍部隊飼養的大批軍馬患病,駐場軍醫多方診治無效,請先生前往采血化驗,確診為細菌性感染,經對癥下藥,挽救了大批軍馬,部隊給先生頒發了軍功獎。
難能可貴的是在取得了醫治成效時,先生從不自恃驕傲,而是視為大家合作成果,為同事所稱譽。
先生在全省獸醫界聲望遠播,名氣大震,被云南省獸醫防治所聘任化驗室主任,(地點在昆明西站56號,系云南農業大學獸醫院),為我省最高級別的獸醫專家。
1953年3月云南省獸醫防治所改制,分為獸醫研究室(系今云南省畜牧獸醫研究院前身)和獸醫防疫大隊(現為云南省檢疫檢驗監督所和云南省疫病控制中心前身)兩個單位。先生任獸醫研究室主任。
1955年底至1956年初,我省種畜場奶牛發生一種無名高熱性尿血性疾病,多名獸醫診治無果,后經先生采血樣做顯微鏡檢驗,確診為牛巴貝西焦蟲病,而得到及時治愈。
先生精于獸醫病菌學研究,五十年代,我省幾起大的疫病撲滅,和疫情普查防治,皆有先生參與指導。先生是確診云南有牲畜錐、焦蟲病和炭疽病菌的第一人,為云南省最早的獸醫細菌學專家。
1951年至1956年,先生兼任云南省農林廳獸醫干部培訓主任,在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反復剖析,精心操作,多方示范,十分注意析解事物內外因果關系,以釋疑解惑,為全省培訓獸醫和干部300余人,為發展云南畜牧事業奠定了基礎。
1958年大躍進時期,對于開展的全民大煉鋼鐵的做法,先生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說:“白天睡覺夜間苦戰,不計成本,不講效益,不講科學!钡米锪水敃r黨政領導,被勸退回家。
1962年因獸醫治病防病急需,又恢復工作,繼續擔任獸醫研究室主任。先生已七十四歲高齡,仍深入實際,積極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先生被戴上“反動技術權威”帽子,解除研究室主任職務,勒令做勤雜工作。
1970年再次恢復研究室主任職務,當時先生已八十二歲高齡,仍老當益壯,“不用揚鞭自奮蹄”,繼續努力做好獸醫細菌學的治病防疫工作。
1975年貧病交加,在昆明病逝,享年八十七歲。
一生致力于獸醫事業的細菌學專家,光明正大謙虛謹慎,病逝于科學研究、治病、防疫的工作崗位上,令人們肅然起敬!
先生生有兩子,據說在當冶煉工人,經多方尋找未果。
提供素材的俞浩(現任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系俞其能先生的遠房堂弟;俞鴻霞(現任農業廳計財處副處長)系俞先生的族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