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傳承】彝族火把節:以火之名,赴一場狂歡的盛宴时间:2023-08-11 16:12:33 “彝寨沒火黑咚咚,彝寨沒歌冷凄凄;鹕裥ζ鹕酱鍤g,圍著火跳腳心暖!币妥迨浅缟谢鸬拿褡,火不僅代表彝家山寨的質樸溫暖,也代表彝族兒女的熱情奔放,更是彝族人民生生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指引。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歷時三天三夜(今年在陽歷8月10日至12日),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名錄,被譽為“東方狂歡節”。 火把節自漢唐起開始盛行,至今已沿襲了一千多年。據記載,火把節源于彝族先民對火的崇拜,彝族先民生活在高寒山區,對火有著強烈的依賴和敬畏。每年在農忙后,彝族人會舉行盛大的祭火儀式,并祈求來年更加美好。 最早記錄彝族火把節的是元代的《云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那天,人們會整晚用竹竿舉著火把、火炬照明,各家小孩也持小火把滿地亂跑,‘相燒為戲,謂之驅禳’,直到天明! 《開化(在云南)府志》說,六月二十四日,夷人“村寨田宅,悉燃火炬”,故曰火把節,火把節當天還會吃生肉,以此為“獻歲”。 盡管彝族火把節的傳說有很多,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傳說和故事,但歸根到底都是與“火”有關。無論哪種說法,都反映了彝族人民對自己民族和文化的自豪和堅守,以及對生活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火,是彝家永不熄滅的希望所在。無論中國傳說中居住山林的古代燧人氏的鉆木取火,還是希臘神話中的“盜火者”普羅米修斯,用茴香枝在烈焰熊熊的太陽車經過時,偷得火種帶給人類,雖敘述各異,卻都源于人類進步的法則——火,照亮了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彝諺道“覺里都阿厄阿達,史里都阿厄阿達”,意思是說,人生在世時離不開火,去世時仍然離不開火。 火把節,不僅是彝族人民祭祀祖先、祈求豐收和平安的方式,也是彝族人民展示自己獨特風俗、藝術、信仰和情感的舞臺。在這個節日里,你可以看到火光照亮的歡樂場景,也可以聽到動人心弦的傳說故事,更可以感受到人間最美的情感。 每年的火把節之夜,彝族人民都會在同一地域慶祝,從山寨到城鎮,從高山到平壩,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圍成圓圈載歌載舞。月光下,一堆堆熊熊燃燒的篝火,像一顆顆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間,到處是火的世界,歌舞的海洋;鹧嬖陲L中升騰,人們“!敝鸢,唱著彝族跌腳調,跳著左腳舞,沉醉在火的樂章中。 明代狀元楊慎(升庵)遇上彝族火把節,他看到火把節的狂歡盛況,一時詩興大發,寫下了:“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的《瀘山觀火炬詠懷》一詩,把彝族火把節萬人狂歡、烈焰飛濺的盛況描寫得淋漓盡致。 正如中國作曲家王西麟所作的管弦樂《云南音詩》中的《火把節》一章所表達的那樣,“火把節是一個充滿歡樂與祥和氣氛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人們用火焰來驅除黑暗與邪惡,在火焰中尋找光明與希望,用歌聲和舞蹈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與贊美,在歌聲和舞蹈中尋找快樂與和諧! 火把節,這是一場古老又神秘的時空對話,刻滿歷史印痕,一眼千年,超越古今;這是一場追尋民族文化的探尋,點燃文明火把,感知先民智慧。 來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