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cript id="lbena"></noscript>
    <li id="lbena"><video id="lbena"></video></li>
  • <sup id="lbena"></sup>

        <ins id="lbena"><video id="lbena"><var id="lbena"></var></video></ins>

      1. <code id="lbena"></code>
        首頁 >> 爨文化 >>文化 >> 【文化視角】揚金全丨會澤彝語地名譯釋
        详细内容

        【文化視角】揚金全丨會澤彝語地名譯釋

        时间:2023-07-15 12:54:52     【转载】   来自:文化曲靖--爨網   阅读

        cbwj.jpg


        1676974956166020.jpg


        tlgg.gif


        rs.jpg

        媒體整合: 陸良其樂融融廣告有限公司

        廣告招租:138 8746 6711    135 1878 0782

        法律顧問:保會陽律師    云南法聞律師事務所

        免費咨詢:15108699922

         會澤(原東川)系云南境內古老的縣、府治之一,筆者有吟:“南境堂瑯最早襄,悠久歷史系名邦。資豐源富‘銅都’譽,文才武將民族光。寺廓星羅含會館,建成庭院古時裝。升平盛世清興旺,展望前程好景光!睍䴘砷_發墾殖甚早,《華陽國志·蜀志》說:秦、漢修“五尺道”和“南夷道”,都以僰道為起點,向南延伸,從會無縣渡瀘得螳螂(今會澤)。西漢置螳螂縣,屬犍為郡,東漢屬犍為屬國都尉,三國蜀漢為螳螂縣,屬犍為朱提郡。唐初置唐興縣。南詔置東川郡。宋大理段氏設東川大都督,后為烏蠻悶畔部居之,號悶畔部。元初設悶畔萬戶府,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設立東川路。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開置東川土府,隸屬云南布政使司,十六年(公元1383年),改隸四川,為東川軍民府。清康熙三十七年(1699年)改土歸流設東川府,雍正四年(1726年)改隸云南至今,在漫長的歲月里,彝族作為會澤的主要民族,雖經歷史滄桑,變化發展,而彝語地名沿襲至今仍還甚多。

          地名是歷史的產物,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活動和經濟文化交往中創造出來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它也在不斷的演變。會澤是彝族先民聚居區域,俗成若干彝語地名,現通過漢字譯釋成漢語,讓世人知其含義,將有助于深層次研究會澤歷史文化及風土民俗。遺憾的是,由于年代久遠,源遠流長,對有的含義不好,用字生僻或語音一時難以辨別的地名,且未作譯釋。據公元1984年地名普查結果,在全縣5173條地名中,彝語地名就有431條。全縣24個鄉(鎮)駐地中就有娜姑、駕車等10個鄉、鎮為彝語地名,372個村公所、辦事處駐地中有金鐘鄉卡郎村公所,待補鎮歹咩辦事處等101個為彝語地名,(村公所71個,辦事處30個。以上彝語地名,或依山傍水,或依水傍地,或以姓氏或以形象而得名。概括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十六類。

          一、土官和頭人居住之地。彝語“阿、哈、布、作、碑木、道崗、拉谷、密支、多照、媽姑”等,為彝語名號和人名,卡屬于村,嘎屬于山口,治屬干住地。租、祖、普珠、白冒屬于土官,發屬于石山、石巖,奮得屬于土官住的東面,蓋勝屬于土官住的山口。

          者海鎮發基辦事處阿?ǎㄋ追Q阿夫卡)壩區, 海拔2050米。彝語“阿!保阂粦粢妥宓拿,卡:村,意為阿福家住的村莊。多發辦事處阿其嘎,高山區。彝語“阿其”屬一戶彝族的名號,嘎屬山口,即這里是阿其家住的山口。阿西多,高山區。彝語“阿西”:一戶彝族的名號,多:地,意為阿西家的土地。蓋勝辦事處的蓋勝,山區。彝語“蓋勝”:一戶彝族土官住的山丫口。中村辦事處阿基卡,山區。彝語“阿基”:一戶彝族的名號,卡:村,意為阿基家住的村子。陸興辦事處阿都發(俗稱阿都殺),山區。彝語“阿都”:一家彝族的名號,發:石山,即阿都家住的石山村。金鐘鄉治都村公所駐地治都,山區,海拔2169米。彝語“治”:住地,都(租首):土官,意為彝族土官住地。以則村公所阿娜沙壩,山區。彝語“阿娜”:一彝族人名,即這里是阿娜家的沙壩。青云村公所布作落,高山區。彝語“布卓”(作):一彝族人名,落:山坳,意為此地是布作家的山坳口。普珠村公所的普珠,山區。彝語“普珠”:土官,即彝族土官家住的地方。石鼓村公所阿娜谷,壩區。彝語“阿娜”:一彝族人名,意為阿娜家住的山谷。阿泥卡,壩區。彝語“阿泥”:一彝族人名,卡:村,意為阿泥家住的村莊;鸺t鄉阿拉米村公所駐地阿拉米,山區,海拔2340米。彝語“阿拉”:一戶彝族的名號,米:田、地,即這里是阿拉家的田地。柴山村公所祖母梁子,山區。彝語“租冒”(祖母):土官,意為彝族的土官家的山梁子。羅布古鎮科作落辦事處的科作落,山區。彝語“科作”:一家彝族的名號,落:山溝,即科作家的山溝。樂業鄉阿布卡村公所駐地阿布卡,槽區,海拔1850米。彝語“阿布”:一戶彝族的名號,卡:村,意為阿布家住的村莊。碑木村公所駐地碑木,山區,海拔1920米。彝語“碑木”(此諾):一戶彝族的名號,即這里是此諾家住的地方。大麥沖村公所道崗,山區。彝語“道崗”.一家彝族名號,意為道崗家住的地方。礦山鎮拖翅落辦事處路西戛,山區。彝語“諾西”(路西):彝族的自稱名號,戛:丫口,意為彝族的山丫口。娜姑鎮炭山辦事處夾拉谷,河谷區。彝語“戛拉谷”戛: 路,拉谷: 一戶彝族的名號,即這是到拉谷家路徑的山谷。大海鄉小江村公所窩布戛,河谷區。彝語“阿布”(窩布):一彝族人名,戛:村寨,意即窩布家住的村莊。下新村村公所密支山,高山區。彝語“密支”:一戶彝族的名號,意為密支家住的山村。黑箐村公所多照,山區。彝語“多照”:一戶彝族的名號,即多照家住地。待補鎮安祥辦事處住地媽姑河,高山區,海拔2700米。彝語“媽姑”:一戶彝族的名號,意馬流經媽姑家住地的河流。歹咩辦事處簸磨村,山區。彝語“白冒”(簸磨):土官,意即彝族土官家住的村子。魯納鄉哈克村公所的哈克,山區。彝語“哈克”:一彝族人名,即哈克家住的地方。白坡村公所下哈克,山區。含意與哈克同,因與哈克相對,地勢較低而名。田壩鄉奮斗村公所的奮斗,(俗稱奮得)山區。彝語“奮得”:土官住村的東面,意即彝族土官家東邊的村子。上奮得含意與奮得同,與奮得相比地勢略高,故名。下奮得含意與上奮得同,因與上奮得相對地勢較低,而名。

          二、系官、兵駐防之地。彝語“馬、螞”為官,兵,“得”(白)屬山,魯屬城、“詔”(早)屬土司駐兵.“螞蟻屬鋪兵,馬武屬駐兵,嘿屬水海,落屬山溝。

          彝族土官、土司、頭人們,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地位,不僅有其政治集團,而且還有一定的軍事力量,布防在轄區邊界和境內,時間久遠布防之地形成地名。者海鎮螞色卡辦事處的螞色卡(俗稱罵撒卡),壩區。彝語“螞色”:帶兵的官,卡:村,意為這里是帶兵的官住的村莊。而附近緊相連之二官營、營上亦是官兵所駐之地。魯納鄉魯納村公所的魯納,山區、海拔2000米。位于會澤東南部,與宣威市一江(牛欄江)之隔。彝語“魯”:城,“納”:彝族頭人,意為此地是彝族頭人駐扎兵馬的土城。金鐘鄉水城村公所得早山(俗稱虼蚤山),壩區。彝語“得”:山,詔(早):土司駐兵,意即這里是土司駐扎兵馬的山崗。馬武村公所駐地馬武寨,壩區,海拔2140米。彝語“馬武”:鋪兵,意為駐扎有鋪兵的寨子。馬路鄉硝廠村公所螞蟻痕,山區。彝語“馬衣黑”(螞蟻痕),馬衣:鋪兵,嘿:水海,意為鋪兵駐扎的水海子。新街回族鄉發落村公所石馬龍樹,高山區。彝語“馬”:兵,龍:城,意為兵駐扎在有樹林的山城。雨碌鄉小石山村公所馬尾巴(俗稱馬尾巴溝),山區。彝語“馬衣白”(馬尾巴),馬:兵,白:山,意為有鋪兵駐防的山溝。待補鎮歹咩辦事處的歹咩,山區。彝語“歹”:山,咩:鋪兵,意即駐有鋪兵的山包。湯得辦事處大米落,山區。彝語“米”;兵。落:山溝,即這里是兵走過的大山溝。小米落,山區。含意與大米落意同。田壩鄉板坡村公所臘馬卡(俗稱臘媽卡),山區。彝語“臘馬”:黑彝駐兵,卡:村,即黑彝駐兵的村莊。礦山鎮馬戛梁子,山區。彝語“馬戛”:土司駐兵,意為土司駐兵的山梁子。

          三、種植農作物的地方。彝語“米、咪”:為田、地,拉:谷物,灑衣、勺依:麥子、苞谷類,羅波:小米、鵝谷(糯谷):蔓菁、蘿卜類,樹:吃、嚕:多,木古:麻類。

          彝族傳統以農業為主。在漫長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形成了若干彝語地名。金鐘鄉扯戛村公所的扯戛,壩區。 彝語“扯”:谷子,戛:上邊,意為在谷田上面的村子。以則村公所的以則,壩區。彝語“以則”:河邊之地,意即在河畔田地邊的村子。邊河村公所白勒,壩區。彝語“白”:山,勒:地,意即山腳下的土地。竹園村公所得車米,山區。彝語“得”:地方,車米:谷田,即種植稻谷的地方;鸺t鄉三甲村公所的得米,高山區。彝語“以”:水,得米:山:意為有水的山洼地。布羅邑村公所駐地羅布邑,山區。海拔1800米。彝語“羅波尼”(羅布邑),羅波:小米,尼:坪子,即出產小米的山坪子。迤車鎮石板辦事處勺依卡,高山區。彝語“勺依”:小麥,卡:村,意即座落在小麥地邊的村子。鎮駐地迤車,槽區,海拔1755米。彝語“以扯”(迤車),以:水:扯:谷,意為種植水稻的地方。羅布古鎮雙溝辦事處命波落,山區。 彝語“迷波羅”(命波羅),迷:地,波羅:山灣,意為山灣處的土地。樂業鄉阿布卡村公所背米沖,山區,彝語“博迷”(背迷)博:山,迷:田圩,即山間里的田圩。雨扯寨,槽區。彝語“雨”水,址,谷子,意為種植水稻的地方。六合村公所樹白泥,山區。彝語“樓嚕迷”(樓白泥):樹:吃,嚕:多,迷:地,意為這里土地多,糧食多吃不完。魯珠村公所駐地魯珠,山區,海拔1800米。 彝語“魯珠”:是出大麥較多的地方。礦山鎮格黑迷辦事處駐地格黑迷(俗稱格黑米),山區,海拔2500米。彝語“格”多,黑:水塘,迷:土地,意為水塘多的土地。扯落辦事外的扯落,山區。彝語“扯”:谷子,落:山前的灣子,即山前面的谷田灣子。灑衣辦事處的灑衣,山區。彝語“灑衣”,小麥,即出產小麥之地。拖翅辦事處貝馬米(俗稱貝馬咪),山區、彝語“貝”:山,馬:竹,迷:地,意為山上竹箐邊的土地,老坪子辦事處上勺多,山區。 彝語“勺”,苞谷、多,出,即出產苞谷的地方, 下勺多,含意與上勺多同。因與上勺多相對、地勢較低而名。老廠鄉老廠村公所拖拖,山區。彝語“拖妥”(拖拖):意為出產谷物的地方。德所村公所駐地德所,山區,海拔2480米。彝語“德”:土地,所(梭):松樹,即松樹林邊的土地。安家坪村公所駐地糯谷,山區,海拔2538米。 彝語“鵝谷”(糯谷):蔓菁 ,意為出產蔓菁之地?埓骞铣陡,高山區。彝語“扯”,谷子,嘎:分岔。即谷田邊分岔的山口。下扯嘎含意與上扯嘎同,因與上扯嘎相對地勢較低、故名。者海鎮螞色卡辦事處扯扯戛,壩區。彝語“扯”,谷子:戛,上邊,即村莊上邊的谷田。娜姑鎮娜姑,壩區,海拔2000米。 彝語“娜”:黑,姑:原野,意為黑色的田野。則補辦事處的則補,壩區,海拔1960米。 彝語“則”:水溝,補:廟,意即水溝邊的廟宇。樂里辦事處的樂里,壩區,海拔2000米。彝族“樂里”:意即這里是出產麥子的地方。拖車辦事處的拖車,山區。彝語“拖”:松樹,車(扯):谷子,意為松林下面產稻谷。大海鄉小江村公所至落溝,河谷區。彝語“至落”:谷田,意即谷田邊的溝。待補鎮戛里辦事處駐地戛里,山區,拔2300米。彝語“戛”:上邊,里:南瓜,意為上邊種南瓜的地方。糯租辦事處的糯租,山區。彝語“糯租”:意即出產大麥的地方。魯納鄉白坡村公所妥拖,山區。彝語“妥拖”:意為出產稻谷之地。上村鄉董德村公所的董德,山區。彝語“董德”;是種植疏菜、薯類作物之地。發科村公所凹里壁,山區。彝語“凹里壁”:意即出產瓜類的地方。岔河村公所木古箐,山區。彝語“木古”麻類,意為出產麻類的箐溝。公所村公所喀扯,山區。彝語“格”(喀):河那邊,扯:稻谷,意為河那邊種植稻谷?ㄖ翊骞v地卡竹,山區,海拔2020米。彝語“卡租”(竹):意為有糧倉的村莊。

          四、發展林、果業之地。彝語“色米、小米”:核桃,著:多,拖:松樹,姑:箐林,落:龍潭,西格:樹那邊,凼:水塘,車:山谷,朗郎:箐,拖背:松林,色基、射:果樹,基:馬桑樹,樹波蘿:紅栗青㭎樹,阿依:白臘條樹,區布:樹林邊,膩:柳樹,徐卡:麻栗樹,樹:竹子。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林果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彝族人民多居山區、高山區,對發展林、果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迤車鎮小米辦事處的小米著,山區。彝語“色米著”(小米著),色米:核桃,著:多,意為產核桃多的地方。金鐘鄉拖姑村公所的拖姑、山區,彝語“拖”:松樹,姑:箐林,意即松樹下箐林邊。華泥村公所拖落,壩區。彝語“拖”:松樹,落:龍潭,即松樹邊的龍潭。梨園鄉梨園村公所西格凼,山區。彝語“西格”:樹那邊,凼:水塘,意為樹林那邊的水塘。營盤村公所上拖車,山區。彝語“拖”:松樹,車:山谷,意為松樹邊的山谷。下拖車含意與上拖車同,因與上拖車相對,地勢較低,而名。上朗村公所的上朗,山區。彝語“朗”:箐,意為上邊是箐林;鸺t鄉龍樹村公所拖背戛,山區。彝語“拖”:松樹,戛:上邊,即松林上面。羅布古鎮羅布古辦事處駐地阿羅古,槽區,海拔1840米。彝語“阿羅”:虎、豹、獐子,姑(古):箐邊,意為箐林邊有虎、豹、獐子。清水洞辦事處射落,山區。彝語“射”:果樹,落:山溝,意即栽種果樹的山溝。上基落, 山區,彝語“基”:馬柔樹,落:山溝,意即栽種馬桑樹的山溝。下基落含意與上基落同,因與上基落相對地勢較低,而名。礦山鎮二官營辦事外色基泥,山區。彝語“色基”:果樹,泥:坪子, 意為栽培果樹的山坪子。老廠鄉德所村公所駐地德所,山區,海拔2480米。彝語“德”:土地,“所”(梭):松樹,即松樹林邊的土地。五星鄉竹箐村公所陳居卡,山區。彝語“陳居”:一種樹木的名稱,卡:村,意為周圍有樹木的村莊。石龍咀村公所樹菠羅,山區。彝語“樹菠羅”:紅栗青㭎樹,即有紅栗青㭎樹的地方。者海鎮阿依卡辦事處的阿依卡,壩區。彝語“阿依”:白臘條樹,意為有白臘條樹的地方。大井鄉井田村公所區布戛,山區。彝語“區布”:樹林邊,戛:山口,意為樹林邊的山丫口。雙車壩村公所色黑,河谷區。彝語“色”:樹木,黑:水海子,即水海子邊有樹木。劉家山村公所膩戛落,山區。彝語“膩”:柳樹,戛:村,落:山溝,意為座落在有柳樹的山溝里的村莊。娜姑鎮紅泥辦事處菠蘿塘,河谷區。彝語“菠蘿”:紅栗青㭎樹,即有紅栗青㭎樹的地方。拖車辦事處彝菠蘿,山區。含意與菠蘿塘相同。新街回族鄉發落村公所徐卡箐,山區。彝語“洗卡”(徐卡):麻栗樹,意為有麻栗樹的箐溝。以濯村公所小布泥,山區。彝語“布”:斗,泥:柳樹,即象臺斗一樣的柳樹坪子。雨碌鄉翅惱河村公所火戛樹,山區。彝語“火”:大山,戛:上邊,樹:竹子,意是竹子林上邊的大山。待補鎮湯德辦事處駐地湯德,山區,海拔2300米。彝語“湯德”:松坪子,意為有松樹的山坪子。駕車鄉大水村公所打車箐,高山區。彝語“打車節”(打車箐):山坪子的竹林,即有竹林的山坪子。水塘村公所耳格箐,高山區。彝語“倮格”(耳格),倮:大石,格(革):那邊,意為石巖那邊的箐林。魚塘村公所色黑菁,山區。彝語“則黑”(色黑):水塘,即水塘邊的箐林。

          五、發展畜牧業,放牧牲口之地。彝語,“木”:為馬,尼:牛,茨、咩、池:羊,腳 泥:放牛之地,格:多,則:水草坡,舍泥金:放牛的黃土坡,多:草地,泥黑:宰牛之地。

          在農、林、果業發展的同時,伴之畜牧業也有一定發展,因而以放牧的地方得名的彝語地名也甚多。馬路腳泥村公所駐地腳泥,山區,海拔2200米。彝語“腳泥”,即放牛之地。礦山鎮布卡辦事處木格多(俗稱木鍋多),高山區。彝語“木格酌”(木格多),木:馬,格:多,酌:那里,意為那里是人們放馬較多的地方。者海鎮拖茨辦事處的拖茨,山區。彝語“拖”:松樹,茨:羊,即在松樹林放羊。拖木辦事處駐地拖木村,壩區,海拔2060米。彝語“拖”:青松,木:馬,意為住在放牧馬正的松樹林邊的村子。油房辦事處拖木箐,山區。彝語“拖”:青松,木:馬,意即在青松樹箐林里放馬。娜姑鎮落水辦事處駐地那咩,壩區,海拔1920米。彝語“納咩”(那咩),納:黑彝,咩:羊,意即黑彝放羊的地方。新街回族鄉瓦崗村公所的瓦崗寨,高山區。彝語“歹戈”(瓦崗):白彝,意為白彝居住的山寨。哈卡村公所黑泥卡,山區。彝語“黑”:水海,泥:牛,卡:村,意為此村莊座落在能放牛的水海子邊。鳳凰村公所李卡,山區。彝語泥戛”(李卡),尼:牛,戛:上邊,即上面是放牛的地方。大海鄉二道坪村公所泥者箐,高山區。彝語“泥”:牛,即這里是放牛的箐林。泥得坪村公所駐地泥得坪,河谷區,海拔1360米。彝語“泥”:牛,得:山,意為放牛的山坪子。待補鎮安祥辦事處舍泥金,高山區。彝語“舍泥金”:即為放牛的黃土坡。咩則辦事處的咩則,山區。彝語“咩”:羊,則:水草坡,意為是放羊的水草坡。上村鄉瓦廠村公所池里,山區。彝語“池”:羊,里:樹林中的地,意為樹林中放羊的地方。田壩鄉尹武村公所木多,山區。彝語“木”:馬,多:草地,意即放馬的草地;鸺t鄉泥黑村公所駐地泥黑,山區。海拔2130米。彝語“泥黑”:宰牛之地,即這里是屠宰牛之地。

          六、積肥、伐木、燒木炭的地方。彝語“期”:為肥料,朵、多:蕨棵,格:上邊,達累:節節草,霧、烏:燒木炭,米樹:拾柴火,稱干:伐木,務:山凹凹,嘎:路,卓:半山坡。

          馬路鄉旁官地村公所期落,山區。彝語“期”:肥料,落:龍潭邊,意即龍潭邊堆積肥料。梨園鄉石橋村公所朵格塘,河谷區。彝語“朵”蕨棵,格:上邊,即有蕨棵上邊的凹塘。平洞村公所駐地老朵格,山區,海拔1900米。彝語“朵”:蕨棵,格:上邊,意為有蕨棵上邊的老村子。樂業鄉丫口村公所達累,槽區。彝語“達累”:節節草,意即有節節草的地方。霧戛村公所的霧戛,槽區。彝語“霧”:燒木炭,戛:上邊,意為上邊是燒木炭的地方。老廠鄉卡龍村公所米樹卡,高山區。彝語“米樹”拾柴火,卡:村莊,意即拾柴火路過的村莊。者海鎮七五卡辦事處駐地七五卡,山區,海拔2120米。彝語“期務”(七五),期:肥料,務:山凹凹,卡:村,意為村子旁邊積肥料的山凹凹。陸興辦事處駐地稱干,山區,海拔2260米。彝語“稱干”:砍伐木材,即砍伐木材的地方。大井鄉霧姑梁子,山區。彝語“霧”:燒木炭、姑:泉水,意為在泉水邊燒木炭。娜姑鎮拖車辦事處的拖期,山區。彝語“拖”:松樹,期:肥料,即這里是積肥的松樹林。魯納鄉魯納村公所統一地稱干,山區,海拔2060米。彝語“稱干”:砍伐木材,即砍伐木材的地方。田壩鄉車烏村公所的車烏、河谷區,海拔1860米。彝語“車烏”:燒木炭,即燒木炭的地方。曾家灣村公所大啟嘎,山區。彝語“期戛”(啟嘎),期:肥料,嘎:路,意為積肥走的路。多著村公所的多著,山區。彝語“朵卓”(多著),朵:蕨棵,卓:半山坡,意即生長蕨棵的半山坡。雨碌鄉雨碌村公所多梭卡,山區。彝語“多”:蕨棵,梭:樹木,卡:村,意為村子旁邊樹林中有蕨棵。

          七、開采礦產資源的地方。彝語“基、雞”為銅,勒(拉):地,臘知、臘雞:彝族挖礦石的工人,法、發:大石、石巖,鷓雞(者雞),者:出,白:山。

          東川(會澤),不但有世界“銅都”之譽,而鉛、鋅、鐵、磺磷等礦產歷來有之,不僅發展到現代化的開采,而人工開采有著悠久的歷史。金鐘鄉青云村公所雞拉,高山區。彝語“雞”:銅,勒(拉):地,意即開挖銅礦的地方;鸺t鄉許家院子村公所白居卡,山區。彝語“白”:山,居:銅,卡:村子,意為出產銅礦的山村。礦山鎮格黑米辦事處臘知卡,山區。彝語“臘知”:彝族開挖礦石的工人,卡:村,意即這里是彝族開挖礦石工人住的村莊。老廠鄉茶花箐村公所駐地發基,山區,海拔2300米。彝語“發”:山,基:銅,意為出銅礦的山。,拖基戛村公所駐地拖基戛,山區,海拔2220米。彝語“拖”:松樹,基:銅,戛:上面,意為有銅礦石上面的松林。娜姑鎮發基卡辦事處駐地發基卡,山區,海拔1844米。彝語“發”,石山,基:銅,卡:村,意即座落在有銅礦石山上的村子。雨碌鄉小鋪村公所定子卡,山區。彝語“定子卡”(臘雞卡),臘雞:彝族開采礦石的工人,卡:村,意為彝族挖礦石工人住的村莊。待補鎮鷓雞辦事處駐地鷓雞,山區,海拔2240米。彝語“鷓雞”(者雞);者:出,雞:銅,意為這里是出銅之地。

          八、狩獵捕獲飛禽走獸及喂養蜜蜂之地。彝語“羅、落”:為老虎、豹子、獐子,吉樂:狼(俗稱老野狗、山貓貍),阿米(阿里):野貓、勺格(樹格):過河打兔之地,布:刺猬,多:洞,阿都:熊洞,姑(古):箐邊, 法土:套野雞,子谷(吉姑):養蜂、角落:大樹下有獐子,阿米(密那米):貓,馬播:大山梁,播:山,梭(所):大樹。

          會澤彝民除了從事農、林、牧業之外,喜好狩獵,至今不衰。尤其是中青年人,農閑之余,或邀集幾個好友或聚集部分村鄰上山狩獵共享。故“獐八兔六,見者有份”的諺語尤存。金鐘鄉扯戛村公所法落沖,山區。彝語“法”:石山,落:獐子,即石山沖里有獐子可獵。普珠村公所那落溝,山區。彝語“那”:黑,落:獐子,意為有獐子的黑箐溝。后落村公所二羅地,山區。彝語,“羅”:虎、豹、獐子,即有虎、豹、獐子的地方。后落,高山區。彝語“落”:獐子,意為山背后有獐子。梨園鄉阿里窩村公所的阿里窩,山區。彝語“阿米”(阿里):野貓,即有野貓的地方。馬路鄉巴圖村公所梭落卡,山區。彝語“勺課卡”(梭落卡),勺:苞谷,落:獐子,卡:村子,意為村子旁邊苞谷地里有獐子。馬路村公所樹格,山區。彝語“勺”格(樹格):意即過河打兔子之地。紙廠鄉大石板村公所布多,河谷區。彝語“布”:刺猥,多:洞,即洞子多有刺猥的地方。迤車鎮阿都辦事年的阿都,河谷區。彝語“阿都”:熊洞,即有熊的地方。羅布古鎮羅布古辦事處駐地阿羅古,槽區,海拔1840米。彝語“阿羅”:獐子,姑(古):箐邊,意為有獐可捕的箐林邊。樂業鄉耳落村公所駐地耳落(俗稱干耳落),山區,海拔1960米。彝語“耳落”:獐子,即有獐子的地方。魯貝村公所耳落沖,山區。彝語“耳落”:獐子,即有獐子的山沖。老廠鄉播落村公所發土,高山區。彝語“發土”:套野雞,即套野雞之地?埓骞ㄍ翜,高山區。彝語“法土”:套野雞,即在這山溝里可套勒野雞。大井鄉井田村公所愛樂地,山區。彝語“阿樂”(愛樂):獐子,即有獐子的地方。娜姑鎮干海子辦事處土多羅,山區。彝語“土”:套,多(戈):白彝,羅:虎、豹,意為白彝人獵虎、豹的地方。新街回族鄉聯合村公所阿都卡,山區。彝語“阿都”:熊洞,卡:村莊,即村子旁邊有熊洞。老村子村公所鍋子谷,高山區。彝語“戈吉姑”(鍋子谷),戈:白彝,吉姑:養蜂,意為白彝人養蜜蜂的地方。大海鄉布多村公所的布多,河谷區。彝語“布”:刺猥,多:有、在,即有刺猥的地方。二道坪村公所搓落邑,高山區。彝語“搓落邑”、落:獐子,意為獐子飲水的地方。待補鎮鷓雞辦事處落戈,山區。彝語“落”:獐子,戈:白彝,即白彝人捕獵獐子的地方。角落,山區。彝語“角落”意為大樹腳下有獐子可捕。戛里辦事處烏梭落,山區。彝語烏:山腳,梭:大樹,落:獐子,意即山腳下大樹林里有獐子。魯納鄉魯納村公所密那米(俗稱咪那咪),山區。彝語“阿咪”(密那米):貓,意為這里是貓兒溝。上村鄉馬龍村公所馬播樂,山區。彝語“馬播”,大山梁,樂: 獐子,意為大山梁子有獐子。播樂村權所駐地播樂,山區海拔1840米。彝語“播”: 大山,樂: 獐子,意為大山上有獐子。駕車鄉駐地駕車,原名駕車灣,高山區,海拔2600米。彝語“納吉樂”(駕車灣),納:黑彝,吉樂:狼、打狼,意為是黑彝人打捕狼的山灣。迤石村公所白布戛,高山區。彝語“白”:山,布: 刺猥,戛: 上邊,意為上面山里有刺猥。田壩鄉海山村公所的所樂,山區,彝語“梭”(所):大樹下,樂: 獐子,即大樹下有獐子。

          九、祭祀祖先的地方。彝語“竹老”(背老)為許愿、還愿,白:神林樹,水:祭,布: 山廟、神廟,飛: 丫口,拖翅: 叩頭、落:山谷,治:駐地,秋卡:祭奠祖宗的村,待:山,車魯:祭神林,魯:大樹,革:那邊。  

          會澤彝民的信仰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對祖先的崇拜,主要表現為父母輩的“安靈”、“送靈”的隆重儀式;鸺t鄉阿拉米村公所背老地,山區。彝語“竹老(背老):許愿、還愿,即是許愿、還愿的地方。迤車鎮花房辦事處白水,山區。彝語“白”:神,水:祭,即彝族人民祭祀神的地方。樂業鄉二順村公所布飛沖,槽區。彝語“布”:山廟,飛:丫口,意為山廟沖丫口。礦山鎮拖翅辦事處駐地拖翅(俗稱拖翅落),山區,海拔2200米。彝語“拖翅”:叩頭,落:山谷,意為祭祀祖先的山谷。布卡辦事處的布卡,山區。彝語“布”:神廟,卡:村莊,即座落在有神廟處的村莊。老廠鄉德所村公所戈布卡,高山區。彝語“戈”:白彝,布:山廟,卡:村子,意即座落在山廟前的白彝村。五星鄉楊家村村公所畢帽村,山區。彝語“畢帽村”(畢摩村),是彝族祭師畢摩先生住的村子。石龍咀村公所畢帽村,山區。含意與楊家村村公所畢帽村相同。大井鄉治補村公所駐地,東治補, 河谷區 ,海拔1610米。彝語“治”:駐地,補:神廟,意為有寺廟的村莊。西治補含意與東治補同。里可村公所碧茂村,山區 。彝語“碧茂”(畢摩):祭師,意為彝族祭師畢摩先生住的村子。新街回族鄉閘塘村公所秋卡,山區。彝語“秋卡”:祭祖先,意即彝民祭奠祖先的地方。待補鎮駐地待補,山區,海拔2300米。彝語“待”:山,補:廟,意為有山廟的地方。野馬辦事處車魯箐,高山區。田壩鄉車烏村公所打車溝,河谷區。彝語“打”:上邊,車:祭,即上面是祭祀祖先的山溝?ㄖ翊骞阳敻,山區。彝語“蒲”:廟,魯:大樹,革(格):那邊,即在廟旁大樹那邊的村莊。

          十、馬櫻花和雀鳥多的地方。彝語“媽衣、灑夷、螞蟻”:為馬櫻花,角:山坪,朵:出,格支:喜鵲,綠:鳥、雀鳥,郁、嚕:多,谷(孤):園,國果:杜鵑,馬拉:生長馬櫻花之地。

          百花叢中彝民喜愛的莫過于馬櫻花,百鳥群中莫過于喜鵲。金鐘鄉麥地村公所媽衣,山區。彝語“媽衣”:櫻花樹,即有馬櫻花樹的地方。大海鄉布多村公所灑夷角,河谷區。彝語“灑夷”:馬櫻花,角:山坪,即有馬櫻龍的山坪子。上村鄉小坡村公所螞蟻朵,山區。彝語“瑪衣”(螞蟻):馬櫻花樹,朵:出,即是出馬櫻花樹的地方。待補鎮戛里村公所國果菁,山區。彝語“國果”:杜鵑,即出杜鵑花的菁林。田壩鄉馬拉菁,山區。彝語“馬拉”:馬櫻花,即生長馬櫻花的菁溝;鸺t鄉格支村公所的格支,山區。彝語“格支”:喜鵲,即喜鵲較多的地方。阿拉米村公所綠郁,山區。彝語“綠”:雀鳥,郁:多,即雀鳥較多之地。礦山鎮二臺坡辦事處,烏孤坪子,山區。彝語“烏谷”(烏孤),烏:雀鳥,谷:園,即雀鳥多的園坪子。老廠鄉白沙村公所葫蘆朵(烏嚕朵),高山區。彝語“烏”:雀鳥,嚕:多,朵:出,即出雀鳥多的地方。

          十一、形象化地名的地方。彝語“批”為升子,戛(卡):村子,風。L波):簸箕,發、法:石山、石巖,土壁:刀,地德:大,哪鳥、臘務:山凹,魯布:小山包,梭:好,得:寬展,文宗角:橫山灣灣處,徐卡:麻栗樹,滴:坪地,居:前面,多多:山坪臺,白:山,陸:城,那:黑,紅:大山,米:坪地,以、矣:水,達七擺(大海):山坪階梯之上,凹黑:半山腰的山坳,倮鋪(魚車鋪),倮:石,鋪:板,都:蛋,法科:山灣,座舍:長長的河灣,雨魯(雨谷):泉水,摩:大,六支:墳山,戛:山口,革:水草潭,黑:那邊,節:小河,。核,魯魯:龍潭,陡紅:被雨水沖刷過的瘦山梁,都得(努得):山洞口,得羅山灣子處的丫口。

          五星鄉批戛村公所的批戛,山區。彝語“披”升子,戛(卡):村子,即這村莊座落在象升子一樣的山坪子上。風波戛,山區。彝語“風摩”(風波):簸箕,戛:村,意為座落在象簸箕樣山坪臺子上的村莊。干松林村公所發土壁,山區。彝語“發”:石山,土壁:刀,即象刀子一樣的石山。地德卡村公所的地德卡,山區。彝語“地德”:大,卡:村,即這里是大山村。那烏卡,山區。彝語“那烏”:山凹,卡:村,即座落在山凹凹里的村莊。竹菁村公報魯布村,山區。彝語“魯布”:小山包,即座落在小包上的村莊,者海鎮七五卡辦事處上樹德,山區。彝語“梭”:好在,德:寬展,意為這兒是寬展好在的地方。下樹德,含意與上樹德相同,因與上樹德相對,地勢較低,故名。阿依卡辦事處文宗角(又名歪宗角),壩區。彝語“文宗角”:橫山灣灣,意即是橫山灣灣處。拖茨辦事處徐卡多,山區。彝語“徐卡”:麻栗樹,即村外有麻栗樹。拖木辦事處滴得卡,山區。彝語“滴”:坪地,得:寬展,卡:村莊,意是座落在比較寬展的山坪子上的村莊。發和落(俗稱范和落),壩區。彝語“發”:石巖、石山,意即座落在石巖下的村落。發基辦事處駐地發基戛,壩區,海拔2050米。彝語“發”:石山、石巖,基:前面,戛:道路。意是石山前面的道路。三多多辦事處的三多多,山區。彝語“多多”:山坪臺,即第三個山坪臺的地方。大井鄉德白村公所的德白,山區。彝語“德”:寬展,白:山,意為山上比較寬展的地方。娜姑鎮綠坪辦事處駐地綠坪,山區,海技1660米。彝語:陸得”(綠登),陸:城,得:寬,意為比較寬展的城池。拖車辦事處那紅山,(俗叫那轟山),山區。彝語“那”:黑,紅:大山,即大黑山。拖車辦事處小米戛,山區。彝語“米”:坪地,戛:路,即去坪地的路。新街回族鄉發落村公所的發落,山區。彝語“發”:石山、石巖,落:山坳口,意為石山坳口。雨碌鄉陡紅村公所的陡紅,山區。彝語“陡紅”:即被雨水沖刷過的瘦山大梁子。長菁村公所浪得,山區。彝語“浪得”:意為山谷中比較寬展的地方。大海鄉的大海,高山區。彝語“達七擺”(大海):即山坪臺階梯上。凹黑村公所駐地凹黑,山區,海拔2300米。彝語“凹黑”:即半山腰的山坳口。魚車輔,山區。彝語“倮鋪”(魚車鋪),:石,鋪:板,意為石板溝。都米都村公所的都米都(俗稱都的都),河谷區。彝語“都”:蛋,米:地,意為像雞蛋樣的地方。待補鎮戛里辦事處法果菁,高山區。彝語“法科”(法果):山灣,意為山灣子。魯納鄉座舍村公所駐地座舍,河谷區,海拔1610米。彝語“座舍”:即長長的河灣子。雨沐卡村公所駐地雨沐卡,山區,海拔1900米。彝語“雨”:水,卡:村,意為座落在水邊的村莊。新云村公所雨谷,山區。彝語“雨魯”(雨谷):泉水,即座落在泉水邊的村寨。獅子村公所法那摩,山區。彝語“法”:石巖,那:黑,魔:大,意為這里是大黑石巖。上村鄉小菁村公所六支戛,山區。彝語“六支”:墳山,戛:山口,意為墳山丫口。革黑村公所駐地革黑,山區,海拔1740米。彝語“革”:水草灘,黑.那邊,即水草灘那邊。打營村公所小卡郎,山區。彝語“卡”:村,郎:菁,意為在菁溝里的小村子。那紅菁,山區。彝語“那”,黑,紅:大山,意為大黑山。上村村公所上納戛,山區。彝語“納”(那):黑、戛:山口,即黑山丫口。下納戛,含意與上那戛同,因與上納夏相對,地勢較低,故名。大河村公所臘務,山區。彝語“臘務”.意為山凹凹。發科村公所駐地發科,山區,海拔1865米。彝語“發”:石山,科:凹子,即石上的凹子。駕車鄉迤石村公所駐地發科,山區,海拔2240米。含意與上村鄉發科同。迤石,山區。彝語“迤石”,即水海子。小迤石,山區。含意與迤石同,即小水海子。水節,高山區。彝語“節”:小河,意為小河邊。發大節,山區。彝語“發打則”(發大節),發:石山,打:上邊,“則”(節):小河,意為小河上邊的石山。田壩鄉田壩村公所住基,山區。彝語“住”:水井,基:前面,即水井前面。岔河村公所駐地雨節,山區,海拔2160米。彝語“雨節”:小河,即小河邊。魚塘村公所魯魯卡,山區。彝語“魯魯”:龍潭,卡:村,意為龍潭邊的村莊。曾家灣村公所上卡基,山區。彝語“卡”:村,基:前面,即前面的村子。公所村公所下卡基,山區,含意與上卡基同,因與上卡基相對,地勢較低,故名。中卡基,山區。含意與上、下卡基同,因地處上下卡基之間,而得名。尹武村公所的尹武,山區。彝語“矣務”(尹武),“矣”:水,務:山凹凹,即水海子上面的山凹凹。

          十二、發展體育、衛生事業的地方。彝語“錯初”:山坪,梭枝:醫生,梭羅:麻瘋病人,背支:孤兒或孤獨人,以舍:出黃蓮之地。

          彝族人民歷來喜愛體育活動,尤其是喜愛打磨擔秋、摔跤等類體育活動,民族民間醫藥衛生也有一定發展。大橋鄉錯初村公所駐地錯初(俗稱錯租),山區,海拔2430米。彝語“錯初”:意即這里是過去彝族摔跤等體育活動的山坪子;鸺t村公所梭枝,山區。彝語“梭枝”:醫生,即是醫生住的地方。樂業鄉梭羅寨村公所的梭羅寨,山區。彝語“梭羅”:麻瘋,意為麻瘋病人住的寨子;鸺t鄉巖腳村公所背支戛,山區。彝語“背支”(揹支):孤兒或孤獨人,戛:山口,意為是孤兒或孤獨人住的山丫口。金鐘鄉土城村公所以舍,壩區。彝語“以”:水,舍:黃蓮,意即水邊種植黃蓮等中藥材。

          十三、彝族和漢族村,用彝語名稱和他稱的地方。彝語“戈”為白彝人,納:黑彝人,沙:漢人。

          田壩鄉卡竹村公所擺革,山區。彝語“擺”:山,戈(革):白彝,意為白彝人居住在山上。多著村公所恰卡,山區。彝語“納卡”(恰卡),納:黑彝,卡:村,意為黑彝人居住的山村。岔河村公所沙卡,山區。彝語“沙”:漢人,卡:村,即漢人居住的村子。

          屬他稱的彝族村寨。梨園鄉阿里窩村公所黑彝村,山區。早期為黑彝人居住的村寨。金鐘鄉扯戛村公所,白彝村,山區。原住白彝人。交支溝村公所,黑彝村,山區。含意上同。馬路村公所干彝寨(當時當地彝族生活貧困,他稱老干彝人,滇東北習慣稱生活貧困的人為老干人),山區。原為彝族居住的山寨。迤車鎮索橋辦事處上白彝村,槽區。原為白彝人居住的村莊。下白彝村,槽區,意與上白彝村相對,因地勢略低,而名。陷塘辦事處剛彝村(因彝人性情耿直,剛正不阿,他稱老剛彝人),山區,原是彝人居住的村莊。高筧辦事處上黑彝溝,山區。原黑彝人住在溝的上游,下黑彝溝,山區。與上黑彝溝相對,因住溝下游,面名。白彝坪子、山區,原是彝人居住的山坪子。磨黑辦事處白彝村,山區。原是白彝人居住的村子;鸺t鄉臭水井村公所駐地白彝村,山區,海拔1960米,原是白彝人居住的村寨。礦山鎮老村子辦事處白彝村,河谷區。原是白彝人居住的村莊。樂業鄉大麥沖村公所土官寨,山區。原是彝族土官住的村寨。大井鄉劉家山村公所彝人村,山區。原是彝人居住的村莊。新街回族鄉新街村公所白魚村,山區,原是白彝人居住的村子。雨碌鄉白彝村公所駐地白彝村,山區,海拔1900米,原是白彝人居住的村莊。鐵廠村公所白彝溝,山區。原是白彝人居住的山溝。待補鎮戛里辦事處白彝村,高山區,原是白彝人居住的村子。駕車鄉中梁村公所白彝村,山區,原是白彝人居住的村莊。白玉村,山區,原是白彝人居住的村莊(原為白彝村)。娜姑鎮拖車辦事處黑彝村,山區,原是黑彝人居住的村莊,白彝村,山區,原是白彝人居住的村莊。

          十四、含有歷史痕跡和打過標記及有標志性的地方。彝語“拖枯”:釘樁,租:土官,格掌:拉繩子,粗老魚:分水嶺。

          東川(會澤)彝民在清朝“改土歸流”期間,曾受到清政府的“平叛鎮壓”,至今仍留下一些地名痕跡。迤車鎮中寨辦事處火燒寨,河谷區。清朝“改土歸流”時,鎮壓少數民族中,曾放火燒毀少數民族居住的十三寨,故名。樂業鄉霧戛村公所火燒寨,槽區。是清朝將領鄂爾泰鎮壓少數民族時,放火燒毀的村寨。大井鄉大水村公所拖牯租,山區。彝語“拖姑”:釘過樁的地方,租:土官,意為是彝族土官釘過樁的地方。雨碌鄉座江村公所大格掌,河谷區,位于牛欄江畔。彝語:“格掌”:拉繩過河,意為是拉著繩子過河的地方。鐵廠村公所初老魚,山區。彝語:“初老魚”:分水嶺,即這里是分水嶺。

          十五、魯機村的來歷。明、清兩朝會澤(東川)境內彝族支系繁多。清臃正《東川府志》載:“夷人(新中國建立前彝族的夷字)蔓延山谷,種類各殊,分黑彝、白彝和剛彝”。至乾隆《東川府志》則分為黑彝、白彝、干彝、魯機、爨人、孟人、楚人、披沙彝、招眼野彝等10種。金鐘鄉盈倉村公所魯機村,壩區,位于會澤城郊。者海鎮魯機辦事處魯機村,壩區。大海鄉布多村公所魯居村,河谷區。據《東川府志》載:明朝時期,由嵩明州遷居于趙、李、楊三姓,統稱魯機人。因而,所聚居之地稱魯機村。

          十六、人工建筑物和自然實體。彝語:“咩”為羊,漬(則):水草坡,西梭羅:翠竹、竹籮,陡紅:被雨水沖刷之瘦山梁,那:黑,紅:大山,都得(努得):山間,得羅:山灣丫口,所羅:大樹,頂:火,以:水,尼:柳樹。

          五星鄉披戛村公所,批戛大石橋,位于批夏村旁以禮河上,又名同喜橋,清代(公元1899年)所建長15米,寬7米,系三孔石橋。彝語披:升子,“戛”(卡)村子,意是建在象升子樣山坪臺上村子附近的大橋。待補鎮咩則辦事處的咩則電站,位于咩則河上,裝機容量50千瓦。彝語“咩則”(咩嘖),咩:羊、則:水草坡,即建在放羊水草坡畔的電站。

          自然地理實體:彝語:西梭羅”:翠竹、竹籮,意為出產翠竹,編織竹籮等竹器用具的地方,位于毛家村水庫畔,范圍1.5平方公。五星鄉陡紅山丫口。彝語:“陡紅”:即被雨水沖刷過的瘦山梁子,是晏家村至者卡的路經丫口。娜姑鎮那紅(轟)山,山區,海拔2699米。彝語:“那紅”(轟):即黑色的大山,范圍二平方公里。雨碌鄉努得菁丫口。 彝語:“嘟得(努得):意即有山洞的菁林丫口,是雨碌槽子通向新待槽子的山丫口。大海鄉得羅丫口。彝語“得羅”:山灣丫口。是新山村公所至新村的小道山灣丫口。龍富丫口,彝語“阿鋪”(龍富):一彝族人名,意為這里是龍富家的山丫口,是從小海至金鐘鄉路經的山丫口。待補鎮落戈丫口,彝語“落”:獐子,戈:白彝,意為白彝人獵獐子的山丫口,是落戈到大海鄉經過的山丫口。駕車鄉稱干梁子,彝語“稱干”:伐木高地,海拔2690米,范圍2平方公里。田壩鄉黑馬節,海拔2400米。彝語“黑”:彝族住地,馬節:鋪兵,意為彝族住鋪兵的地方,范圍0.1平方公里。所羅頂,彝語“所羅”:大樹,頂:火,意為被火燒過的大樹。

          河流:以禮河,發源于待補鎮野馬川,由南向北,經巧家縣流入金沙江,全長122公里,因水質清澈,兩岸多垂柳,而名。彝語“以尼河”(以禮河),以:水,尼:柳,意即柳樹河。樂業河,發源于金鐘鄉普珠村公所,由南向北,經樂業槽注入硝廠河,全長48.5公里。彝語“樂業”:山溝里的坪子,因河水貫通樂業槽子全境而名。待補鎮咩則河,系以禮河上游段,全長38.5公里。彝語“咩”:羊、則(嘖):水草坡,意即放牧羊群水草地畔的河。大井鄉扯都河,發源于宣威市龍樂溝,全長18公里。彝語“扯都”:發源地,意為河流的發源地。待補鎮鷓雞河,全長9.4公里,系以禮河上游段。彝語“鷓雞”(者雞),者:出,雞:銅,即流經出銅之地的河流。池里河,發源于待補鎮車魯菁,全長9公里。彝語“灑米”(池里):核桃樹,意為流經核桃樹下的河。新街回族鄉秋卡河,發源于閘塘村公所紅土坡丫口,全長3公里,是以濯河上游段。彝語“秋”:祭奠祖宗,卡:村,即流經彝族祭奠祖宗村旁的河。以濯河,發源于三官廟,全長15.8公里,由東向西,貫通以濯河槽子全境,注入以禮河。彝語“以”:水,扯:谷物,意為流經稻谷邊的河流。

          結束語:此文主要是根據1984年會澤縣地名普查有關資料和筆者在多年工作接觸中,了解掌握的資料寫成,在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說起到會澤彝語地名志作用。它不僅豐富了會澤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而在研究會澤尤其是研究彝族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

        作者:揚金全

        薦稿:中共會澤縣委宣傳部


        最新评论
        請先登錄才能進行回復登錄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3887466711
        13518780782
        客戶經理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還可輸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