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視角】馮雙白|突出的包容性發軔于中華文明的深刻哲思和文化信仰时间:2023-07-12 12:14:21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指出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是一個對中華文明歷史經驗和當代發展價值的全面、系統、深刻的表述,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做出的一個重大論斷,具有鮮明的理論創新性和實踐工作指導性。講話提出了當代中國文明建設的重大主題和歷史命題,同時極大地解放了我們的思想,高屋建瓴,振聾發聵。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探究包容性,為我們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從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思想指引。 第一,突出的包容性,源起于中華文明的深層哲學思考。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為什么如此重要?從何而來?要回答這一問題,就應該從中國古人在宇宙天地運行中尋找世間生存和發展之根本道理并進行的哲學思考中去尋找答案。 中國最古老的智慧寶典《易經》指出:“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敝袊湃嗽谔煜笞匀贿\轉中發現了白晝與黑夜、嚴寒與酷暑、潮漲與潮落、陰晴與圓缺等等對立轉換之現象,又在大地的自然物象里發現了水與火、泥與石、云與雷、雄與雌、內與外、動與靜等等對應對照之現象,這一切,給古代先賢以豐富的聯想和啟發,并用“陰”與“陽”總結“立天之道”,用“柔”與“剛”歸納“立地之道”。天道陰陽,地道柔剛,萬物相濟,循環往復,生生不息。中華文明順應萬物相生相克、和諧共榮的自然規律,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歷史影響。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天人合一的觀念,把天地萬物視為不可分割的、相互之間有機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在天地之間,站立并勾連其二者的,是一個大寫的“人”。古人在人類社會生活里發現了與天地之陰陽、剛柔同樣相輔相成而對立轉換的要素——男與女、老與少、禍與福、溫柔與急躁、強勢與孱弱、仁愛與殘暴、仗義與自私、一諾千金與背信棄義等等,提出了“立人之道仁與義”的深刻哲思。漢字的“仁”字,篆字用“千”和“心”來構成,直指人心,所以孟子才說“仁者愛人”,《中庸》說“仁者,人也”。關于仁字里的“二”,也有人指出那代表了天和地,教導我們做人要效法天地,遵循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仁愛之心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倡導博愛之心、寬容之心、仁愛之心。甲骨文中的“柳”字,由“羊”和“我”字構成,一般認為,羊代表了和順、美好,羊與我的構形,會意著與人為善、善從己出、好事從我做起的意思,因此人們把肯于犧牲自我的行為稱作“義舉”。同時,這個“柳”字,也內涵了古人對于“義與利”對立轉換關系的深刻認識。由此,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統領之下,天地人和、萬邦和諧、人心向善、仁義為道、萬象包容的中華文明觀得到確立和弘揚。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種關于心靈的哲學認識,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深刻緣起。道法自然,天地人和,這種樸素、整體的哲學觀,是一種蘊含了包容性的哲學思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歷久彌新。 第二,突出的包容性,立身于中華文明的強大文化信仰。 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提出了“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在《論語·顏淵》中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在《孟子·公孫丑上》主張“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這些充滿了包容性的智慧之言,演化成中國社會高度尊崇的觀念,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為解決人與人、群體與群體、族群與族群、國家與國家的復雜關系提供了一種基本行為邏輯,包容性成為一種智慧的解決矛盾沖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包容萬物、天人合一的基本立場,不僅是中華文明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態度,更生發出了“天下和合”社會文化觀念,換言之,這是一種文化信仰。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源于中國人的文化信仰,是中華文明的立身之本。因此,準確理解、系統闡釋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必須深入探討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等等深刻哲思,或者說,必須從中華文明的文化信仰中尋找答案。 何謂文化信仰?中華文明的文化信仰與西方盛行的宗教信仰有很大不同。宗教信仰往往將崇拜對象聚焦為一個神或者多個神,并以某個具象化的人形或符號呈現出來,統一為一個特別標識。例如耶穌和十字架之于基督教,釋迦摩尼和萬字符之于佛教,或者新月符號之于伊斯蘭教。相比較而言,中華文明的文化信仰更注重將人生終極問題與社會現實生活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在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等問題時給出一個系統性、綜合性的文化闡釋。其中,一個“道”字含括著先賢哲人對于萬物運行根本規律的表述,也內蘊著對于人生現實道路的形象概括。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道之學說引領下,中華文化信仰系統而全面地展示為一系列精神學說,如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去言說宇宙觀;用天下大同、崇尚和合去言說天下觀;面對民族存亡危機時贊許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氣節;面對人生道路選擇時倡導修齊治平、自強不息的不懈追求精神;中國人敢于直面各種利害沖突而在現實世界中大力倡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面對各種意見和訴求時主張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人對于知識和真理的探求從未停止,所以必須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實事求是;而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難免陷入各種現實利益的復雜關系,所以必須提倡仁義禮智信,推崇知廉恥、明是非的榮辱觀,崇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正義為人之道;中華文明透徹地悟出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等天地運行之道,而畫出太極的陰陽雙魚以暗喻啟示,進而創造出無與倫比的中華藝術學說,倡導文以載道,指出意境為藝術之最高境界,在立意為先、以形寫神、計白當黑、內外兼修、情景相生、氣韻生動等等藝術法則中獲取藝術與人生的至高至純的中華審美享受。 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形成了動人心魄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中華文明的文化信仰注入了非凡的時代強音,形成了中華文化信仰的最新內涵和強大時代精神。中華文化信仰是代代相傳的,具有探尋天下大道的精神求索特點,它構架著人們的心靈空間,代代相傳,絕不會隨歲月而湮滅,恰如今天的小兒也會樂意地告訴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華文化信仰是知行合一的,它具有強大的實踐性特征,因此它主張天下為公、仁義當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它書寫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精神譜系,決定著民族的特性和行為準則。中華文化信仰是包容性的,它主張天人合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它面對天地而自謙,面對挑戰而自尊,面對危機而自省,面對未來而樂觀。 近年來,中國舞劇創作出現了一些廣受廣大人民群眾贊譽并在文化市場上叱咤風云的作品。人們在問:為什么這些作品受到觀眾特別是年輕人如此瘋狂的追捧?我想,其中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舞劇在精神層面呼應了時代的強烈需求。例如,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受到熱烈歡迎的女子群舞“青綠”,突出地塑造了一個以靜雅之美為顯著特征的東方女神形象,一方面超越了舞劇藝術中司空見慣的女子群舞的審美窠臼,更重要的是,“青綠”之舞的那種沉穩的、毫無做作之氣的、自尊自愛的獨立氣質之美,與那些浮躁的社會風氣形成了巨大反差,恰恰滿足了對反思自我、超越功利、“寧靜致遠”等等社會心理的巨大需求。再比如,我參與創作的舞劇《詠春》,受到無數觀眾的喜愛,一些朋友甚至連續追蹤觀看舞劇達到二十幾遍。為什么?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舞劇面對著當代中國社會特別是年輕人越來越增長的文化自信,面對著中國人日益增長的強大自尊心,面對著風起云涌動蕩不安的國際社會而中華必當自強的社會心理需求,給出了一個藝術的標志,一個藝術的窗口,一個大聲呼喊出來的出口,一個與武林英雄和在現實中不息奮斗的小人物心靈同頻共振的美好平臺!对伌骸分凶钍苡^眾歡迎的,是葉問每一次打通關后與武林高手之間的行禮,每每掌聲如雷。為什么?我以為,那個右手握拳、左掌覆蓋的行禮動作,那個源自周代的中國揖禮,代表著自強自尊而不卑不亢、實力充盈而謙虛涵養。這個簡單的、中國人的身體行為中所包含的中國文化信仰的力量,是一種包容天下、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兼收并蓄的文化信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5000多年歷史發展的結晶,其中積淀著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以獨特的精神標識而成為一種文化信仰。這樣的文化信仰,以包容性為突出特征,凝聚出中華多民族歷史統一的力量,團結著中華兒女的共同情感,編織出一個絕不容忽視的文化心靈空間,發揮出不可匹敵的巨大信仰力量。 來源:中國藝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