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是一個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市;曲靖,更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風淳樸的文化城市。
作為一個文化城市,曲靖,有兩張世界級名片:"古魚王國"、"二爨之鄉"。
曲靖是原始脊椎動物——古魚類的發源地,人類活動最早的地方,被中國科學院譽為"魚的故鄉""化石圣地"。發掘于曲靖的大量無可爭議的古生物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地球生命的搖籃,是人類魚形祖先的起源地,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這方面的科研成果已寫入國際通行的古脊椎動物教科書,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公認,成就了兩位中科院院士:張彌曼、朱敏。張彌曼院士 ,"2018年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獲得者,朱敏,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前所長。2021年3月,曲靖師范學院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在2018年5月成立的"自然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基礎上,共同成立"曲靖古魚王國博物院"。并聘請張彌曼院士為名譽院長,朱敏院士為院長,進行相關領域的研究。
研究證實:曲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早泥盆世(距今約4.19億年—4.07億年)脊椎動物化石寶庫,也是古脊椎動物學家特別是古魚類學家開展野外科考、發現并研究化石的"圣地",已發現的古魚類化石種類位居全國第一,在全球古生物學術界具有較高地位。曲靖古生物化石的發現及其科研成果,揭示并告訴人類一個淺顯樸素的真理:要正確認識生命的起源;對大自然要心懷敬畏;要珍愛生命,維護生態平衡,與大自然及各種生物和諧共處。
中原文化入滇,從地緣上,曲靖是必經通道。曲靖處在對內地開放的前沿,又是內地進入云南的門戶,既是交通的樞紐和咽喉,又是開發最早的區域。生活在曲靖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歷來能夠較早吸收先進文明之成果。麒麟區珠街八塔臺、富源縣大河癩石山、宣威市格宜尖角洞出土的大量文物證實,十萬年前曲靖就有人類活動;麒麟區珠街扁窟坑出土的炭化稻,證明曲靖有三千多年水稻種植史;曲靖各縣(區)出土的春秋至漢代的精美青銅器,說明曲靖有三千多年發達的青銅文化?脊抛C實:曲靖的文明進程,并不晚于中原地區,古代的曲靖并不蠻荒、并不落后。
"二爨之鄉","二爨"即"二爨碑":"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爨寶子碑",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俗稱"小爨碑",立于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爨龍顏碑",全稱"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墓",俗稱"大爨碑",立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之所以分大小,是因為形制上的大小差別。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二爨碑"皆在其中。天下名碑數不勝數,被列為國家級第一批重點保護的碑刻全國僅11塊,曲靖占3塊,除二爨碑外,另一塊是"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俗稱"會盟碑",建于北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此碑開創了彝族與白族民族大團結之先河。若從書法類碑刻講,被列為國家級第一批重點保護的全國僅7塊,曲靖3塊都是書法類。
"二爨碑"名滿海內外,是曲靖的驕傲,對"二爨碑"的欣賞,一方面是對其書法的推崇,多數研究者認為:爨氏時代,曲靖因距離中央政府太遙遠,對中原日漸規范的楷體尚未完全了解與掌握,二爨碑正好記錄了這種似隸書非隸書、似楷書非楷書的過渡書體;另一方面,是其背后的歷史背景及文化意義。
曲靖二千年歷史簡單說,分五個時期:1、遠古至東漢(古滇時期);2、三國至唐朝中期(爨氏時期);3、唐朝中期至元朝初年(南詔大理時期);4、元、明、清時期;5、民國至今。爨氏家族統轄云南近五百年(當時稱"南中"),是中國歷史上據地稱雄時間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的家族之一。"爨龍顏碑"描述當時的曲靖:"獨步南境,卓爾不群"。爨時代,是曲靖歷史上、也是云南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時期!在云南文化發展史上,爨文化是繼古滇文化之后崛起于南盤江流域的歷史文化,屬云南三大文化高峰之一,具有上承古滇文化、下啟南詔大理文化的歷史作用。
就歷史角度講,爨文化是東晉咸康五年即公元339年始(霍氏、孟氏兩大姓內亂火并同歸于盡后,爨氏乘勢崛起獨霸南中,晉王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并承認其世襲地位),至唐朝天寶七年即公元748年止("南詔滅爨"),409年間爨氏家族統轄云南(當時稱"南中")所造就的文明,這是"爨文化"狹義的概念(爨氏集團實際控制南中的起止時間,是從三國時蜀漢建興三年即公元225年,經西晉、南北朝至唐朝天寶七年即公元748年,共計523年);從源頭上說,爨文化是中原漢文化占主導地位的"外來文化"與南盤江流域及曲靖周邊少數民族"本土文化"長期大碰撞大融匯大雜交后開出的一朵獨具特色的奇葩,即以漢文化為主的多元體復合型文化,這是"爨文化"廣義的概念。
爨氏期間,由于中原王朝處于戰亂之中,無暇顧及遙遠邊地"南中",因此,一些研究者認為:爨氏政權乘之采取"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實際形成"開門諸侯,閉門天子"的格局,也就是說,當中央王朝實力強大之時,他們擁護中央王朝,成為王朝的統治基礎,而一旦中央王朝實力消退,他們就與土酋夷帥聯合起來據地稱雄,鬧起"相對獨立"游戲,依據是"南中"既接受中央朝廷任命的官職,又保留世襲頭銜(即政治上的"雙軌制")。但筆者認為,此觀點未免狹隘且不嚴謹、也不符合史實:爨氏十數代統治者,忠君報國,言行皆以維護國家統一、多民族團結和穩定邊疆這個大局,從未出現割據稱王或改元稱號現象,至始至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多民族的團結,至始至終沒有脫離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有別于后來的南詔大理)。東漢以來,中原長達數百年的戰亂,使中央政府根本無暇顧及"南中"(云南)。相反,"南中"戰亂較少,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出現了"爨寶子碑"描述的"山岳吐金""物物得所""牛馬被野""邑落相望"的繁榮景象!缎伦朐颇贤ㄖ尽酚涊d,當時爨氏政權腹心區曲靖的經濟與內地接近,史書原文是"其地沃壤,多是漢人,既饒寶物,又多名馬";"爨龍顏碑"描述的是"獨步南境,卓爾不群"(從這8個字,可以想象當時曲靖在全國的地位、形象和影響力,可以想象爨時代曲靖人那種自信、豪邁與底氣,可謂爨時代的"曲靖精神",即:自強不息、開拓創新、開放包容、民族和諧的精神)。
"南詔滅爨"后,遷徙到滇西的西爨白蠻,是當時云南先進經濟文化的代表,雖被迫西遷,卻在客觀上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發達的文化,并且與洱海區域已有一定發達程度的經濟文化相交融,逐漸形成了新的文化類型——南詔大理文化。僅從文化的角度講,"南詔滅爨"是"文明的中斷、文化的倒退",就是說沒有進步反而退化了,因為南詔大理是農奴制政權,一直持續到元朝都是退化。換句話說,云南文化又成少數民族文化,從漢至唐推進了四百多年的漢文化戛然而止。
一座城市,只有深入了解它的過去,才能更好理解它的現在,并展望和開拓它的未來。
曲靖的城市建設,也有兩千多年歷史,與曲靖的文化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常頞略通五尺道至曲靖,這是中原通往云南的第一條官道。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朝在今開發區三岔一帶建成曲靖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味縣,也即曲靖被納入中央版圖的開端,唐朝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設郎州都督府於味縣,首任都督韋仁壽率軍民筑成后世聞名的石城取代味縣(之后的南詔、大理、元朝均在曲靖設石城治所),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開始建造新府城取代石城(新府城即現在麒麟區仍然使用的明清老城)。
從明清至今,曲靖的城建都是在老城基礎上輻射建構,即始終以老城為依托,逐步向外延伸擴展,老城是曲靖城市文明孕育生發的源頭活水,反映了曲靖不同歷史時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社會發展情況,是曲靖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見證。
史書記載,曲靖老城從1387年開始,由明代首任曲靖衛指揮使劉壁率軍民建設,前后用時30多年,直到1420年完工;民間傳說,曲靖老城是明代地理學家、建筑家、勘輿家汪湛海仿照西安古城設計的,其圖紙后來又用于建造澳門,所以,民間流傳澳門與曲靖是一對姊妹城。時過境遷,滄桑巨變,無數古跡隨風而逝,曲靖古城遺留幾條殘破街巷和兩段城墻,歷經數百年風雨,成為曲靖市區看得見摸得著的,關于這個城市有歷史有文化的例證。
能為曲靖的歷史文化底蘊佐證的,還有曲靖歷朝歷代所出的歷史名人,提到曲靖的歷史名人,可謂歷朝歷代,層出不窮。
譬如孟獲,《華陽國志.南中》明確記載:"孟獲,建寧郡人(即曲靖人)",三國時諸葛亮南征,孟獲歸附漢朝,曾任蜀漢御史中丞,可以說沒有孟獲,就沒有諸葛亮平定南中的勝利,就沒有蜀漢大后方的安定。
"恩威著于南土"的爨氏雄杰:爨習、爨谷、爨琛、爨寶子、爨龍顏、爨翫、爨歸王、阿姹、爨崇道,等等。
朱家民,明朝萬歷進士,因軍功破格提升,官終從一品貴州左布政使,崇禎皇帝誥封朱家三代,《明史.卷二四九》為其立傳。朱家民告老還鄉回歸故里,在城外購買良田500畝,以其全部收入用作省城"曲靖會館"的開支,為曲靖籍貧寒學子無償提供食宿,還拿出大量資金收購各類書籍,于曲靖學院街置"萬卷樓",供讀書人免費學習、查閱,堪稱云南最早、規模最大的公益性私人圖書館,至今無人可及。1623年朱家民主持修建的盤江鐵索橋,位于貴州省晴隆縣北盤江上,不僅造福當世與后世,還為三百年后的抗日戰爭做出了直接貢獻。
楊本昌,清朝嘉慶進士,官終三品兩淮鹽運使,以眼疾告老還鄉,當曲靖連續三年遭受旱、澇災害,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時,楊本昌急公好義、賑災濟民,百姓感恩戴德,知府率眾上門懸掛"利及群生"匾,楊本昌還以個人之力獨資治理南盤江,迄今無人可及,楊家位于曲靖西門街的私宅"忠義第",被民間譽為"楊家花園",若與建水"朱家花園"相比,按史書的記錄比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陳子貞,清朝光緒舉人,出生中醫世家,因治好當時的云南巡撫林紹年久治無效的中風,被舉薦執教于云南醫學堂,20余年的教學生涯,為云南培養了大批中醫藥人才,“三迤(云南)名醫,皆出其門”,“云南藥學首推蘭止庵,醫學首推陳子貞”。其編寫的《醫學正旨擇要》與《滇南本草》并列為醫學著作之精華。光緒24年(1898年),曲靖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數之多,慘不忍睹,陳子貞力主采取“火燒地毒”,控制了鼠疫的傳播。
曲靖是云南最大的革命老區,近代以來,涌現了許多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就不一一贅敘。
縱觀曲靖的歷史,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也是一部多民族融合史。城市文脈的保護與傳承,體現城市管理者、建設者、經營者的智慧與遠見,既要走出一條"保護與建設相得益彰、群眾利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道路,還要經得起歷史檢驗、實踐考驗和群眾評說。
曲靖打造"副中心城市",就是要更好地展現曲靖歷史文化中蘊含的"自強不息精神、開拓創新意志、開放包容姿態、民族和諧思想"。
作者簡介:戴興華,工作于中共曲靖市委黨校,著書兩本,編書兩本,發文近百篇,系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云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長期致力于曲靖地方史與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宣傳、普及。
作者:戴興華
來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