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成長在希望的田野 ——記曲靖市水務局調研員楊華生时间:2020-04-30 成長在希望的田野 ——記曲靖市水務局調研員楊華生 陸良壩子綠色寬闊的希望田野上,1974年9月,華生和大橋小學兩個畢業班的十名同學踏著泥濘的家鄉小路,走進了陸良一中的校門。六年寒窗,六年努力,他克服了經濟、物質困難,成績也日漸進步。在自衛還擊作戰的輝煌勝利和英模報告的鼓舞聲中,他滿懷赤誠的報國之志踏入了軍事院校的大門,成為大橋村第三個進入大學的農家子弟。在艱苦、正規、嚴格的軍事教育訓練中,在心血和汗水澆灌中,他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提升了品格和修養,磨練了毅志,堅強了毅力。 畢業后,他以代理副政治指導員之職,獨自帶領一個連隊,從版納軍分區出發,第一個開進邊陲——勐海的深山老林,揮起了開挖三千畝茶場的第一鋤。其間老山戰役打響了,他又以代理政治指導員之職奔赴老山前線,雖立功受獎機會很多,但均讓于士兵。經百萬裁軍及多次精減整編的大浪淘沙,在軍營輾轉之第十個單位,調入曲靖第六十九醫院并逐步走上了領導崗位。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通過加強人事和醫療管理,大力整治環境,徹底改造門診部和住院部大樓,增添高檔醫療設備。增強了醫院的發展動力和救死扶傷的能力,提高了醫院的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把因裁軍整編而動蕩不安、人心思變的醫院帶入了高速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1998年純收入就超千萬元。 2002年4月,他順利走上正團職領導崗位。同年7月,調入昆明總醫院任八個正團級科室的黨總支書記,當年年底被成都軍區批準榮立三等功,醫院領導對他笑言“華生同志,昆明總醫院政工正團職干部立功的,你是第一個,也可能是最后一個”。在昆明總醫院的四個年頭,所屬380多人,立功受獎者超百人,但無一人出問題,無一人受處分,各科效益屢創新高。其中一副院長兼黨支部書記、科主任的地方(對外)干部病房,2003年5月創辦,當年就創收千萬元。在離隊告別席上,黨總支副書記、全軍中醫中心主任寧亞功對華生說:“你是怎么將八個科室,八個黨支部團結起來的,請你--”。 華生在探談人生時曾說:“父母給了我生命,送我四兄弟上了大學,我將牢記‘孝’字;陸良的山,南盤江的水哺育了我,我將牢記‘養’字;學校和師長教育了我,我將牢記‘謝’字;黨和人民培養了我,我將牢記‘恩’字。如今,已轉業地方,陸良壩子寬闊綠色的希望田野永遠是我動力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