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cript id="lbena"></noscript>
    <li id="lbena"><video id="lbena"></video></li>
  • <sup id="lbena"></sup>

        <ins id="lbena"><video id="lbena"><var id="lbena"></var></video></ins>

      1. <code id="lbena"></code>
        首頁 >> 要聞 >>英才 >>爨鄉驕子.陸良人才名錄 >> 朱光及其古樂團
        健康.親子
        更多
        详细内容

        朱光及其古樂團

        时间:2020-04-24     【转载】   来自:《爨鄉驕子.陸良人才名錄》--中國爨網   阅读

        cbwj.jpg


        1676974956166020.jpg


        tlgg.gif


        rs.jpg

        媒體整合: 陸良其樂融融廣告有限公司

        廣告招租:138 8746 6711    135 1878 0782

        法律顧問:保會陽律師    云南法聞律師事務所

        免費咨詢:15108699922

        朱光及其古樂團

        朱光,1927年5月生于云南省陸良縣中樞鎮盤江街。小學在陸良縣盤江小學就讀,初中在陸良一中就讀,1946年至1948年,在陸良縣高師班讀書。

        朱光自幼喜愛音樂藝術,讀小學時就參加過學校舉行的抗日救國文藝演出,曾參演過《海葬》、《松花江上》、《畢業歌》等抗日救亡歌曲、話劇。讀初中、高中時,凡是學校舉行的進步文藝晚會都少不了他,尤其是京胡演奏在學校和社會上已小有名氣。

        朱光于1950年3月在陸良縣參加教育工作。在盤江小學任校長期間,曾聯合組織文化、盤江兩校教師,由王承驥、王承駿擔任導演,利用業余時間,排演了《白毛女》、《血淚仇》等大型歌劇,并在陸良縣城區及區鄉巡回演出,反響強烈,得到領導和群眾的好評。

        在1950年春至1987年的38年教育生涯中,朱光無論是作為教師或是擔任校長,所教的課程總是以音樂課為主教課。

        1964年,為了加強陸良縣滇劇團的樂隊工作,朱光從學校調到縣滇劇團擔任主弦。不久,又選送到云南省滇劇院學習。在省滇劇院領導和老師的幫助指導下,經過一年的培訓,他出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較好地掌握了滇劇音樂的一般規律、演奏技巧、風格和特點。

        朱光在省劇院學習結束回縣后,在縣領導及劇團的支持下,嘗試移植和導排了《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瓊花》等大型現代劇目,并在滇劇唱腔音樂和伴奏音樂的改革上作了大膽嘗試。演出后,在陸良縣城引起轟動,獲得良好評價。京劇琴師羅懷堯評價:“滇劇音樂,這樣改革下去,很有前途--”。遺憾的是剛有起色的陸良滇劇,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斷。劇團撤散后,朱光被迫回到小學教書。由于他酷愛音樂戲劇,在從事教育工作期間,所到的學校和地區,都以音樂、文藝出色而獲得群眾的贊譽。在大莫古、新村、德格、莊上等學校任教期間,經常組織師生業余文藝演出隊到村寨巡回演出,有時還到鄰縣演出。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還密切了與鄰縣學校的友情。60年代普及“京劇樣板戲”,在新村、大莫古,全鎮教師集中開會學習時,由朱光一人執教,對數百名教師教唱樣板戲,常常贏得熱烈掌聲和一致好評。在中樞鎮任教時,曾多次組織師生及職工文藝演出隊參加縣的文藝調演,每次都榮獲獎勵。

        朱光1987年退休后,又積極為陸良洞經音樂的新生及創建“洞經古樂團”、“爨地古樂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洞經音樂,是陸良歷史文化的瑰寶。明清傳入陸良,民國時期在陸良傳播較廣,1946年以后逐漸消失。1984年陸良縣文化館曾組織馬街鎮部分老人進行搶救,但由于年久失傳,收效甚微,無力挽回。1987年朱光老師退休后,立志要為搶救早已失傳的陸良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洞經音樂,作出自己的貢獻。

        歷經風雨,較有成效。搶救、挖掘工作開始就困難重重。一是經過一段時間查閱史志、縣志,文化志等資料,一無所獲;二是原參加過洞經音樂演奏的老前輩,95%的人都已過世,剩下的人雖還在世,多數已失去記憶力。在有關領導的支持下,朱光遍訪原洞經樂壇剩余人員,在盧錫奎、盧錫金二位老先生的積極配合下,三人通力合作,共同回憶,由朱光執筆,歷時三個多月,完成了陸良洞經音樂九大正曲基礎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1990年冬,完成了洞經音樂的整理初稿。由陸良縣文化局組織劇團和學校部分有演奏能力的人,在陸良大覺寺進行初演,并錄音作資料存查。

        1992年,縣文化局成立了以周康林任組長,朱光、俞家華為成員的民族民間音樂領導小組。周、俞二人負責少數民族音樂集成,朱光全身心地繼續洞經音樂的修改訂正和文字概述工作。經過半年的修改、訂正、整理完稿。1994年,在陸良縣委宣傳部部長趙鴻翔、副部長李曉林的熱情支持下,印制了《洞經音樂曲譜》100本,為朱光老師在陸良政府賓館、老年合唱團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方便。這是陸良洞經音樂獲得新生的一個良好開端。

        為了全面弘揚新生的“陸良洞經音樂”和建立書面檔案資料。1997年4月,《陸良洞經音樂》以內部書刊形式在曲靖地區出版。為了進一步宣傳陸良爨文化,促進縣域旅游事業的發展,在洞經音樂的基礎上發展為爨地古樂,并于2005年10月經曲靖市新聞出版局批準正式出版了《爨地古樂》書刊。

        1995年元旦,在中樞鎮閻芳橋辦事處成立了初期的陸良洞經樂團(直屬縣文化館),縣委宣傳部和文化部門的領導出席了樂團成立大會,并宣布朱光任樂團團長,舉行了授牌儀式。從此,新生的陸良洞經樂團常年堅持訓練和演出活動。

        1998年,朱光因年事已高,身體欠佳,把樂團交給縣文化館館長朱祖蔭帶領,由于種種原因,中斷了兩年,成員自動解散。由于陸良縣委、縣政府決定,要加大對彩色沙林的宣傳力度,由周康林、朱祖蔭等人召集少數能力較強的人到彩色沙林演出。之后,也未堅持下來。社會各界反映較多,希望朱光能再次出來,帶領音樂愛好者繼續發展洞經音樂。于是,由縣文管所領導倡議,經縣委副書記孫建國同意,于2001年在陸良大覺寺又重建洞經古樂團,朱光仍為樂團團長。同時,為便于宣傳爨文化,把“陸良洞經古樂團”更名為“陸良爨地古樂團”。為保證爨地古樂團活動的穩定性,經過討論并立簡章確定,朱光為終身團長兼藝術總監。

        古樂團初建階段,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樂器,自己帶;演練沒有凳子,坐草凳;沒有茶水,自己備;打掃衛生,沒有掃帚向人借,沒有灰鏟用手捧;樂團沒有固定的活動地點,頻繁搬遷17次;樂團成員無報酬,活動經費嚴重不足。在朱光老先生的帶領下,經過長期艱苦奮斗,克服了重重困難。在省地縣領導無私援助下,古樂團渡過了難關,走出了困境。樂團成員也經歷了從小到大,從不懂古樂到熟悉古樂的長期學習過程,培養了一批演奏古樂的人才,F樂團已發展為有正式成員54人,擁有全套古樂打擊樂、弦樂、音響設備及服裝道具、布景等,具有較大規模的演奏陣容。還為新生的“陸良洞經音樂”、“爨地古樂”,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檔案資料,三次刊印了書面資料,先后三次攝制了錄像資料,三次錄制了錄音資料,拍攝了300余張照片,記錄了古樂團在各個歷史階段較有意義的活動情況,并制作了《爨地古樂十二曲》CD片。從而保證了陸良洞經音樂不會失傳,也填補了陸良文化史上的空白。

        爨地古樂團除在當地演出外,還多次應邀到昆明演出,并獲得廣泛贊譽,朱光老先生功不可沒。

        在彩色沙林演出,中外游客和港、澳、臺同胞熱情贊揚說:“陸良古樂團辦得好”。在接待中央有關部門及省、市、縣領導和兄弟單位、新聞媒體演奏時,得到熱情鼓勵和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陸良的古樂團辦得很好,既有當地古樂特色,又有京劇、花燈、黃梅戲、昆劇的韻味。還說,“爨文化的靈魂就表現在爨地古樂中”。如今,朱光已八十高齡,仍以一種鍥而不舍的毅力、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組織帶領古樂團排練演出。省市領導稱贊朱光老先生是:“古稀之年,壯志不已,精神可嘉,感人至深”。

        最新评论
        請先登錄才能進行回復登錄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3887466711
        13518780782
        客戶經理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還可輸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